浅析地平线机器人和华为的智驾解决方案之差异

用户头像
中新的财经行者
 · 江苏  

地平线机器人(09660.HK)和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代表了目前国内两种主流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其主要的特性维度比较见下表:

技术路线与架构差异

地平线:在其HSD(Horizon SuperDrive™)解决方案中采用了 “一段式端到端”(One-Stage End-to-End)架构。这种架构致力于从传感器原始数据(“光子输入”)直接映射到车辆控制信号(“轨迹输出”),旨在减少传统模块化架构带来的延迟和信息损失,追求更低延迟、更拟人化的驾驶体验。它更依赖视觉感知,辅以强化学习技术。

华为:走的是全栈自研、多传感器深度融合的技术路线。其乾崑智驾系统(如ADS 4.0)通常同时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通过自研的算法进行融合感知。华为还提出了WEWA世界模型,通过AI生成极端场景进行训练,以提升系统在复杂和突发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表示,华为不会选择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技术路线,华为乾崑更看重WA(World和Action)路径,即通过声音、视觉甚至触觉等信息输入直接控制车辆,并将其视为终极方案。

市场规模与合作伙伴

地平线:以其开放和灵活的合作模式,吸引了众多车企伙伴。其征程系列芯片出货量巨大,合作范围广泛,包括比亚迪理想、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品牌选择了地平线HSD方案)、奇瑞等。地平线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其目标是中国智驾市场40%以上的份额)。

华为:通过HI模式(Huawei Inside)或智选车模式与车企进行深度绑定,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甚至到营销渠道的全栈解决方案2。其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问界)、长安(阿维塔)、奇瑞(智界)、北汽(享界)、上汽(尚界),以及传统豪华品牌奥迪。截至2025年8月,华为官方宣布乾崑智驾装机量已达百万辆,在高端市场(35万元以上)占据了显著份额。

合作模式与车企关系

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地平线:更像智能驾驶领域的 “安卓” 或 “赋能者” 。它提供强大的芯片(征程系列)和开放的工具链(如“天工开物”),车企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此基础上研发和定义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这种模式给予了车企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尤其受到那些希望掌握“灵魂”的车企欢迎。

华为:则提供了 苹果”式的全栈式、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到算法,全部由华为自研提供。车企可以快速获得行业顶尖的智能驾驶体验,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主研发和定制化的空间,与华为的耦合度非常高。

发展前景与展望

地平线:其前景与其开放生态的繁荣程度紧密相关。随着其HSD方案在更多车型上量产落地,如果能持续证明其技术体验的竞争力,并吸引更多国内外车企加入其阵营,其“朋友圈”和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其目标是成为智能驾驶底层生态的基石 。

华为: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全栈闭环带来的体验优势以及已经形成的品牌势能,有望继续在高端市场保持领先,并不断向主流市场拓展。其挑战在于如何让更多(尤其是大型传统)车企接受其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华为也正通过提供不同版本的解决方案(如ADS SE)来推动技术的普及和“技术平权”。

如何选择?

对于车企而言:

选择地平线,意味着选择了一条自主可控、灵活定制的道路,但需要自身具备较强的软件和算法团队。

选择华为,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快速获得顶级体验、省心省力的道路,但需要让渡更多的主导权和差异化空间。

对于消费者而言:

地平线的方案可能让更多不同品牌的车型都能享受到体验不断进步的智能驾驶功能。

华为的方案则在当前提供了体验层面第一梯队的智驾能力,尤其在华为系车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