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BK0055)$ 最近股市里有个奇怪的现象:一边是中证 300 银行股 4.3% 的股息率远超十年期国债 1.8% 的收益率,摩根大通说这是捡钱机会;另一边银行股却在回调,近 60 天 36 只银行股下跌,最多的跌了 16%。这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看完中日美三国的历史数据,你可能会有新发现。
一、利率越低,股息越香?小心 “分红奶牛” 变 “瘦牛”
咱们先搞懂摩根大通的逻辑:当利息越来越低,国债收益像温水煮青蛙慢慢降,能稳定分红的银行股就成了香饽饽。现在银行 AH 指数股息率已经回升到 4.6%,21 家上市银行股息率超过 4%,张家港行、长沙银行甚至超过 6%,比存银行定期划算多了。
但这里藏着个关键点:股息能不能拿稳,得看银行赚钱能力。星展中国策略师邓志坚就说,工商银行上半年盈利同比减少 1.5%,建设银行净利润也降了 1.45%。这就像养奶牛,要是奶牛产奶少了,就算承诺多挤奶,最后可能还是兑不了现。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心态变化。前两年银行股涨得好时,股息率能到 6%-7%,现在四大行平均降到 4.25%。就像奶茶店涨价后,虽然还比别的饮料便宜,但性价比没那么突出了。这也是为啥资金开始流向科技股,毕竟成长股的想象空间更大。
二、中日美三国实验:低利率下银行股的不同命运
把时间拨回 90 年代的日本,当时情况和现在有点像:利率一路走低,银行股股息率看着挺诱人。但结果呢?2014 到 2020 年,日本三大金融集团市净率从 1 倍跌到 0.4 倍,三菱日联银行就算把分红率提到 40%,股价还是涨不起来。为啥?因为经济不行,坏账太多,银行赚的钱虚得很,分红就像拆东墙补西墙。
美国银行股则走出了不同路线。摩根大通通过财富管理、投行业务让非息收入占比超 50%,不靠利息也能赚钱。2008 年后零利率期间,它们还靠回购股票推高股价,让股东不仅拿分红,还能赚差价。这就像奶茶店不光卖奶茶,还靠周边和加盟赚钱,抗风险能力自然强。
再看中国历史数据。2024 年银行股全年涨 43.5%,领跑 A 股,可 2025 年就歇菜了,涨幅被沪深 300 甩开 5 个百分点。但分化明显:农业银行涨 20%,交通银行却跌 14%。这说明不是所有银行股都一样,国有大行有政策托底,就像自带保护伞,而中小银行更像雨中裸奔。
三、现在入手划算吗?三个指标帮你避坑
如果你想试试水,先看这三个数:分红率、不良率、非息收入占比。分红率高当然好,但得看能不能持续。比如工商银行中期分红 503 亿,底气来自 3.8 万亿元的拨备余额,坏账核销有缓冲垫。
然后看不良贷款率。经济不好时,企业还钱难,银行坏账会增加。现在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保持稳定,但股份行压力更大,这也是为啥兴业、华夏银行跌超 10%。就像开餐馆,账上欠账多了,就算每天流水高,实际落袋的钱也会变少。
最后看业务多元化程度。招商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接近 40%,宁波银行靠财富管理逆势涨 3.6%,这些银行对利息的依赖度低,就像奶茶店开了外卖和零售,就算堂食少了也不怕。
结尾:利率下行时代,你的钱该躺平还是冒险?
就在摩根大通喊看好银行股时,国务院刚出台政策,鼓励险资加大对高股息股票的配置。现在市场都在猜央行会不会继续降息,要是利率真的越来越低,4.3% 的股息确实珍贵,但前提是银行能赚回这些钱。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光靠分红撑不起股价,美国的经验则证明多元化经营才是王道。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赌单个银行股,不如看看银行 ETF,既能享受高股息,又能分散风险 —— 毕竟今年银行 AH 优选 ETF 已经吸金近 10 亿元了。
你手里的闲钱现在是买了国债还是银行股?如果利率降到 1%,你会换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