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华为争先押注超硬AR镀膜技术,以下公司或将受益

用户头像
星潮笔记
 · 浙江  
创作声明:本文包含AI生成内容

超硬AR镀膜技术

1. 技术原理

通过真空蒸镀等方式在玻璃/塑料表面沉积多层光学薄膜(如氟化镁、二氧化钛),利用光波相消干涉降低反射。

λ/4厚度设计:涂层厚度为设计波长的1/4,使反射光形成180°相位差,抵消反射光提升透光率。

2. 核心优势

光学性能:透光率提升,减少眩光,增强对比度(阳光下屏幕可视性提升)。

物理性能:超硬涂层具备抗刮、耐指纹、耐腐蚀特性,适合高频使用场景(如手机屏幕)。

3. 应用前景

消费电子苹果(iPhone 17 Pro)、华为(Mate 80)已布局,作为"屏幕舒适度"核心卖点。

扩展场景:汽车显示屏、AR/VR镜片、相机镜头、太阳能面板盖板等需高透光率领域。

技术升级苹果斥资引入日本设备,推动超硬+抗反射复合镀膜成为行业新标准。

可能受益公司

1. 万顺新材(SZ300057)

主营业务及营收占比(2024年报数据)

铝加工业务:收入47.32亿元(占比71.93%),主导产品为电池铝箔、高精度铝板带。

功能性薄膜:收入0.52亿元(占比0.80%),含AR抗反射膜、导电膜等,技术壁垒高但当前规模小。

其他业务:购销业务(18.67%)、纸包装材料(7.39%)。

超硬AR镀膜技术相关产品

玄武镀膜(独家供应华为)

反射率≤0.5%(行业平均1.5%),透光率98%,莫氏硬度7H,耐刮性较传统玻璃提升3倍。

通过10万次折叠测试(行业标准5万次),适配折叠屏手机(如Mate 70系列)。

导电抗反射复合膜:创新融合导电与AR功能,触控延迟降低30%,应用于问界M9智能车窗等车载场景。

技术水平与行业地位

专利壁垒:独家“纳米微晶复合结构”超硬层技术,全球仅3家能量产同类高性能AR膜,国内份额占29%。

客户绑定:华为AR膜核心供应商(2022年起),并送样苹果新能源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车载AR膜)。

产能扩张:江苏基地新增5条磁控溅射产线,2025年AR膜产能达1.2亿平方米,华为订单占比60%。

2. 北玻股份(SZ002613)

主营业务及营收占比(2024年报数据)

玻璃钢化设备:收入7.78亿元(占比47.64%),核心产品为汽车/光伏玻璃连续炉,下游覆盖建筑、汽车、光伏领域。

深加工玻璃:收入6.46亿元(占比39.51%),以高端幕墙玻璃为主(占该业务90%),低辐射镀膜玻璃占比不足10%。

真空镀膜设备:收入0.44亿元(占比2.70%),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用于生产Low-E玻璃、AR膜、半透膜等。

其他业务:风机设备(5.50%)、玻璃仓储及自动化连线(2.21%)等。

超硬AR镀膜技术相关产品

真空镀膜设备:核心关联产品,支持多层纳米光学镀膜(如AR减反射膜),技术路径为磁控溅射沉积,可加工硬度达7H以上的超硬涂层。

深加工玻璃:部分高端幕墙玻璃应用AR镀膜技术,但未明确披露AR镀膜玻璃单独占比。

技术水平与行业地位

设备精度:镀膜设备膜厚均匀性达±2%,适配建筑/光伏玻璃需求,但消费电子级精度(需±1nm)仍待突破。

认证进度:传闻为华为“玄武镀膜”设备供应商(未验证),苹果供应链认证尚未公开。

订单潜力:在手镀膜设备订单3亿元,若切入手机供应链,设备单台价值量可提升至千万元级(当前均价约200万元/台)。

3. 莱宝高科(SZ002106)

主营业务

触摸屏模组(占比约85%):笔记本、车载触控屏全贴合解决方案。

光学材料(占比约15%):ITO导电玻璃、彩色滤光片。

技术关联

其高端触控屏产品需应用AR镀膜以减少反射、提升透光率,但未明确披露技术自研能力。

业务中光学膜材料(如ITO导电膜)占比约30%,是否含AR镀膜未公开。

终端需求驱动:高端触摸屏需AR镀膜提升透光率(如车载屏强光下可视性),但镀膜环节多依赖外购。

前景:受益于车载屏幕量价齐升,AR镀膜渗透率提升或增加采购成本,需技术整合优化毛利。

$万顺新材(SZ300057)$ $北玻股份(SZ002613)$ $莱宝高科(SZ002106)$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保证准确性或完整性,对依据本文操作导致的损失不承担责任。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要约,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