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股票的“雷”:数据、模式与市场信心的深层剖析

用户头像
Point-36
 · 美国  

$锅圈(02517)$

锅圈股票的“雷”:数据、模式与市场信心的深层剖析

一、摘要:锅圈的增长悖论与系统性风险

锅圈食品(02517.HK)的公开叙事中,始终以“高速增长、财务稳健”的明星企业形象示人——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营收与净利润均创上市以来最大增幅,门店总数突破1万家,同时积极布局新业务与海外市场,看似呈现全面向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深入拆解这些亮眼数据后,一个核心悖论逐渐清晰:规模化扩张与单店盈利能力严重脱节。市场对其数据真实性的质疑并非无中生有,但锅圈的核心风险并非源于财务欺诈,而是其商业模式固有的脆弱性——过度依赖加盟模式,且门店流失率居高不下。

本报告核心结论如下:锅圈的“雷”并非突发风险,而是战略选择埋下的系统性隐患。尽管财务数据在会计层面可能合规,但背后掩盖的运营困境不容忽视:“门店总数增长”这一核心指标,实质是通过“新开补闭店”的方式维持的表面繁荣;加盟商普遍亏损的案例表明,公司盈利更多依赖加盟费、设备费等前期收入,而非可持续的供应链利润。在餐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这种以牺牲单店健康为代价的盲目扩张,终将面临严峻挑战。而引爆风险的关键节点,很可能是市场对其增长模式进行“重新估值”的时刻,一份揭示运营真相的深度负面报告或成为直接导火索。

二、商业模式深度剖析:资本驱动下的加盟扩张困局

2.1 发展历程:资本助推的“快速扩张之路”

锅圈食汇于2017年由杨明超在河南郑州创立,2019年将总部迁至上海,短短数年内凭借“在家吃饭”的赛道概念,吸引了不惑创投、IDG资本、三全食品天图投资茅台基金等知名资本入局,累计融资额达约28.3亿元。

这种由风投与私募主导的发展路径,直接决定了其核心逻辑:以最快速度实现规模化,满足资本对高增长、高估值退出的需求。为达成这一目标,锅圈选择了“高度依赖加盟”的扩张模式——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9844家门店中仅6家为自营,其余均为加盟店,占比超99.9%。

2.2 模式缺陷:盈利结构与加盟商目标的根本错位

锅圈的“整店输出”加盟模式,本质是将开店成本与运营风险转移给加盟商,自身则通过“加盟费+设备费+首批货款”等前期收入快速获利,而非依赖单店持续盈利带来的供应链分成。

尽管这种模式短期内实现了门店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但业内早已警示其隐患:

- 管理难度陡增:加盟店数量过多且分散,标准化运营与品控难以落地;

- 可持续性存疑:过度依赖新开门店的前期收入,一旦加盟扩张放缓,收入增长将失去支撑;

- 利益目标背离:公司追求“开店数量”,加盟商追求“单店盈利”,两者核心诉求的错位,构成了商业模式的第一道裂痕。

三、2025年中期财报审视:光鲜数据下的运营真相

3.1 财务数据:净利润高增背后的可持续性隐忧

2025年8月4日,锅圈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核心财务指标看似表现亮眼,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锅圈食品2025年中期财报

财报亮点背后,存在一个关键异常:净利润增速(122.5%)远超营收增速(21.6%)与毛利增速(17.8%)。这种非常规增长通常源于三类情况:大幅削减运营成本、优化管理效率,或调整收入结构(如增加毛利率更高的前期加盟费用)。显然,这种盈利跃升并非由稳健的终端销售增长驱动,长期可持续性存疑。

此外,公司同期宣布派发现金股利1.9亿元,与净利润数额完全一致,虽传递出“财务健康、现金流充裕”的信号,但也侧面反映出其短期回报导向——在单店盈利未改善的情况下,将全部净利润用于分红,或对长期运营投入形成制约。

3.2 门店数据:“净增长”幻象下的高流失率

锅圈在财报中宣称,截至2025年6月30日门店总数达10400家,较去年同期净增740家,看似扩张势头强劲。但“净增数”掩盖了一个残酷现实:门店闭店率居高不下,增长实质是“新开补闭店”的“翻牌式”扩张。

回顾历史数据,锅圈加盟店的闭店情况早已显现:2020-2022年,关闭加盟店数量分别为28家、194家、279家;2023年前四个月,闭店数已达132家,而同期新开加盟店754家,净增数的背后是大量旧店淘汰。具体门店动态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锅圈食品招股书及公开财报

这种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收入依赖新加盟商的前期投入,而非稳定的供应链利润。一旦市场饱和、加盟商信心下降,新开门店数量减少,“净增长”将难以为继,公司收入结构也将面临崩塌风险。

四、加盟商微观案例:单店亏损折射模式系统性风险

上海加盟商“安然”的经历,是锅圈加盟模式脆弱性的典型缩影。2022年11月底,安然投资49.5万元加盟锅圈,但仅运营8个月便因严重亏损闭店,累计亏损约40万元。其经营数据与失败原因,直接暴露了锅圈模式的三大核心问题。

4.1 经营数据:旺季盈利微薄,淡季持续亏损

安然的门店位于上海嘉定区,经测算,每月租金1.6万元+电费等固定成本下,月销售额需达10万元才能保本。但实际经营数据远超预期:

- 2022年12月(火锅消费旺季):销售额约20万元,毛利率30%,净赚不足3万元;

- 2023年1月:销售额骤降至11万元,基本保本;

- 2023年3月起:持续亏损,7月闭店时月销售额仅3万元。

4.2 失败原因:三重困境叠加的系统性问题

安然的亏损并非个例,而是锅圈加盟模式的普遍问题,具体可归结为三点:

1. 极端季节性波动:冬季火锅需求旺盛,夏季需求骤降。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推广烧烤产品填补夏季缺口,但从单店层面看,这一策略并未奏效,导致门店全年盈利不稳定;

2. 门店密度失控:锅圈虽宣称有“商圈保护政策”,但安然门店附近900米内很快新增一家加盟店,与招商经理承诺的“1-1.5公里保护距离”、初始宣传的“3公里保护半径”严重不符。高密度开店直接导致同店竞争加剧,市场份额被稀释;

3. 后疫情消费逆风:“在家吃饭”赛道的红利在疫情后逐渐消退,外出就餐与社交活动恢复,终端需求回落,进一步挤压了门店营收空间。

当越来越多“安然”式的案例出现,加盟商对锅圈的信任将彻底崩塌,最终切断公司的扩张命脉——毕竟,没有新加盟商愿意为“亏损风险”买单。

五、行业竞争格局:存量市场下的扩张死局

5.1 行业现状: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竞争”

火锅烧烤食材行业并非无限增长的蓝海。根据行业报告,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预计2025年增至6500亿元,但市场增速已明显放缓;同时,火锅相关企业数量在2024年已出现下降,2025年预计延续小幅下滑态势。这意味着,行业已从“跑马圈地”的增量阶段,进入“内部整合、优胜劣汰”的存量阶段,竞争焦点从“开店数量”转向“单店效率与盈利能力”。

5.2 锅圈的“数量优势”:并非可持续竞争壁垒

在高度分散的火锅行业,门店数量超过500家的品牌仅9家,海底捞以1367家门店居首,而锅圈的10400家门店使其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但这种“数量优势”存在两大致命缺陷:

1. 业务模式差异:锅圈以“销售预制食材”为主,海底捞等传统品牌以“提供餐饮服务与体验”为主,两者虽有交集,但核心客群与竞争维度不同,锅圈的门店数量无法直接转化为对传统餐饮品牌的竞争优势;

2. 质量与数量的失衡:存量市场中,品牌力、单店盈利、运营效率的重要性远超门店数量。海底捞以直营为主,运营标准化程度高、单店盈利稳定;而锅圈的“万店规模”建立在加盟商亏损的脆弱基础上,一旦加盟商大量退出,“数量优势”将瞬间瓦解。

六、风险评估:引爆“雷”的三大潜在导火索

综合上述分析,锅圈的风险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问题交织的系统性危机,潜在引爆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6.1 加盟商信任危机:最直接的核心风险

随着亏损加盟商数量增加,负面口碑将在加盟群体中快速扩散,新加盟商的吸引力会大幅下降。一旦“加盟净增长”由正转负,公司依赖“前期收入”的盈利模式将失去支撑,收入与利润增长将直接承压,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

6.2 市场饱和与同店竞争:扩张的自我反噬

锅圈在人口密集的社区、乡镇市场采取“激进开店”策略,已导致部分区域门店密度过高,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这种过度饱和不仅持续压低单店收入,还可能迫使公司调整加盟政策(如降低加盟费、增加补贴),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形成“开店越多、亏损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6.3 市场“重新估值”:做空与负面报告的催化

尽管锅圈财报数据亮眼,但市场对其真实性的怀疑已开始发酵——港股每日卖空追踪数据显示,已有部分资金持续做空锅圈股票,这是市场信心不足的微妙信号。

最可能的引爆场景是:专业做空机构发布深度报告,系统性揭示锅圈的“高闭店率、加盟商亏损、盈利依赖前期收入”等核心问题,迫使市场重新审视其估值逻辑。此前基于“万店规模”的乐观预期将被打破,股价可能出现急剧下跌,引发连锁反应(如融资能力下降、加盟商信心进一步崩溃)。

七、结论与投资展望

锅圈的“雷”并非偶然,而是资本驱动下“重数量、轻质量”扩张模式的必然结果。其看似亮眼的财务数据,实质是依赖加盟扩张的前期收入支撑,而非稳健的单店盈利;“万店规模”的背后,是高闭店率与加盟商普遍亏损的运营真相。在餐饮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的脆弱性将持续暴露。

7.1 对长期投资者的建议:保持高度谨慎

锅圈的核心挑战在于“从扩张型企业向盈利型企业转型”,具体需观察两大关键指标:

- 加盟店流失率是否显著下降;

- 单店营收与盈利能力是否得到实质性改善。

在这两大指标未出现明确好转前,任何基于“万店规模”的乐观估值都存在极高风险,不建议长期持有。

7.2 对短期投机者的建议:警惕高波动性风险

锅圈股票短期内可能维持高波动——任何关于“财务数据、加盟商境况、行业竞争”的新闻(如负面报告、闭店率上升),都可能成为股价波动的催化剂。由于其估值缺乏稳健基本面支撑,股票投机属性极强,潜在风险远大于收益。一旦“雷”被引爆,股价下跌可能迅速且剧烈,抄底或做多需承担巨大损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