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r-avatar
浪里small白条

感谢两位大佬的讨论@奇妙川@Feelfree 。我想针对大佬提到的“第四范式作为AI决策平台,业务发展特点非常鲜明,业务属性够纯,但不代表它确定性足够高。它这种渗透方式的背后注定要投入非常多的成本,滚雪球的加速度我觉得还很遥远”,说说我的看法。
第四发展到现在应该是经历了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1)围绕特定行业项目定制化较高的时期;这也是很多人吐槽的一点,但其实已经过了这个阶段。
(2)从众多定制化项目中提炼共性技术形成AIOS先知平台,到先知平台收入占比越来越高的时期,比如中报提及的高占比。这个时候定制化在快速降低,现在平台属性和铲子属性已经很强了。
(3)与行业软件公司合作甚至建立合资子公司的时期。
在第二个时期之前,确实会存在渗透成本高的问题。但到了与行业软件公司合作以及建立合资子公司的时期,我觉得渗透率会大大提升并加快,且渗透成本高这个问题会得到有效抑制,$第四范式(06682)$

@Feelfree :用友 金蝶干了这么多年,收入规模还是不过100亿,利润就更不用说了,这么多AI应用股,特别是面向B端的,你看最后没几家能赚钱的,它真要能弄个8到10个点的净利率,还能把收入规模做到200亿,市场要是不给稀缺性溢价,才真的是怪事
08-23 14:43 广东
 
like
6
暂无回复,去做第一个回复的人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