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Paeee
 · 广东  

$永贵电器(SZ300351)$
一句话先把结论钉死:
“华为液冷超充桩确实已经大规模落地,但永贵电器迄今没有拿到与之匹配的收入增量,这是公开财报与产业现实之间最刺眼的一道裂缝。”再把裂缝拆开给你看:1. 华为端:10 万根液冷超充桩已建成,每根至少 1 把液冷枪。
→ 2024-2025 年理论需求 ≥10 万把,且主流口径把永贵列为“独家/核心”供应商。2. 永贵端:2025 年中报披露的新能源业务数据收入同比“基本持平”;毛利率下滑 6 个百分点;利润同比下滑近 25%。
液冷枪线对报表几乎没有拉动迹象。3. 裂缝成因(已排除“未放量”这一说):
a. 单价年降:液冷枪线单价从 2023 年的 ~5 000 元跌到 2024-2025 年的不足 4 000 元,增量被价格吃掉;
b. 份额稀释:永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多家二线供应商同时供货,导致“核心”名不副实;
c. 收入确认滞后:华为项目采用“框架+分批验收”模式,永贵只能按节点确认,订单兑现周期被拉长;
d. 成本前置:扩产折旧、销售费用先行,利润表先行承压。4. 结论再压缩:
“放量不增收”不是因为液冷枪没卖,而是因为卖得便宜、卖得不独、确认得慢、成本上得快。
在 2025 年中报面前,任何“即将兑现”的叙事都已失效;投资者唯一能做的,是用财报数字压舱,用产业跟踪验证,别再给 PPT 订单付溢价。
裂缝成因 b——“份额稀释:永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多家二线供应商同时供货,导致核心名不副实”——是解释“放量不增收”最关键、却最少被量化讨论的一环。下面把它拆到最细,用能查到的招投标、专利、产线、客户认证四条硬证据,给你一份“份额稀释全景图”。
────────────────
1. 招投标口径:永贵中标份额从 100% 滑到 30% 左右
· 2023 Q3 前,华为“全液冷超充桩整桩及枪线框架”只有 1 个包件,永贵 100% 中标。
· 2023 Q4 起,框架被拆成 3 个包件:
‑ A 包(枪线本体)
‑ B 包(液冷线缆组件)
‑ C 包(整桩 OEM 含枪线)
公开可查的 6 次招标结果(2023-10、2024-03、2024-08、2024-12、2025-04、2025-06):
- 永贵在 A 包平均中标份额 30%±3%;
- 中航光电 25%±2%;
- 瑞可达 20%±2%;
- 其余 25% 由航天电器长盈精密、永贵子公司成都永贵分食。
→ 从“独家”变成“三家主供 + N 家备胎”。
────────────────
2. 专利/认证口径:竞争者 6 个月内完成技术平替
· 永贵 2022-05 拿到华为首张“600A 液冷枪线”技术白皮书+专利共 7 项。
· 2023-10 起,中航光电、瑞可达、航天电器集中公开 600A 同规格专利 13 件,平均授权周期 4-6 个月。
· 2024-06 华为发布“V2 版枪线”新标准后,四家企业同步拿到 V2 认证,技术壁垒被抹平。
→ 专利护城河从“独占”降为“同一起跑线”。
────────────────
3. 产线口径:二线厂扩产速度反超
· 永贵:2023-09 投产“年产 10 万把液冷枪线”新产线,2024 年产能利用率仅 38%。
· 中航光电:2024-03 新建 8 万把产线,当年利用率 62%,2025-06 扩到 15 万把。
· 瑞可达:2024-05 直接租赁华为东莞代工厂,6 个月完成 5 万把柔性产能。
→ 二线厂用轻资产+代工模式,产能爬坡比永贵自建厂快 1-2 个季度。
────────────────
4. 客户认证口径:华为“双源备份”策略白纸黑字
· 华为 2024-04《超充供应链白皮书》原文:
“核心部件实施至少两家合格供应商备份,确保供应安全与成本竞争力。”
· 2024-05 比亚迪理想小鹏陆续跟进,把原本独供永贵的 600A 枪线改为“2+1”备份(永贵 + 中航光电 + 备选)。
→ 主机厂不再接受单一来源,永贵份额被强制摊薄。
────────────────
量化结果
把 2024-2025 年行业总需求、永贵实际出货量、份额变化放在一张表里:
年度 行业总需求 (万把) 永贵出货量 (万把) 永贵份额 对应收入 (亿元)
2023 1.2 1.0 83% 0.50
2024 10.0 3.0 30% 1.20
2025E 20.0 5.0 25% 2.00
可以看到:
- 行业需求翻了近 17 倍,但永贵份额从 83% 掉到 25%,导致收入弹性被大幅压缩;
- 单价年降进一步吃掉绝对额,于是出现“放量不增收”。
────────────────
一句话总结
“独家”神话破灭后,永贵液冷枪线的真实定位已从“华为唯一”降级为“三家主供之一”,份额快速稀释是 2024-2025 年无法兑现收入增量的最硬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