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三篇,我聊了科技、消费和投资策略。这一篇,我们来聚焦最核心的问题:怎么选股票?
我的核心原则就六个字:选“新”不选“旧”。
什么意思?
不是说传统产业不能投,而是说,未来五到十年最大的增长机会,一定来自“新质生产力”——也就是那些从无到有、从0到1、能带来爆发式增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消费模式。
我们先看“旧”的代表:传统消费。
比如乳制品。
有10个人喝奶,现在还是这10个人在喝,未来也不会喝得更多。而人口还在下降,消费者总数其实在减少。
那企业怎么增长?
要么抢别人的市场,要么出海。
你看蒙牛、伊利这样的龙头,看似稳如泰山,但新兴品牌如妙可蓝多,已经在用奶酪等新品类,一点点侵蚀它们的市场份额。
这叫什么?
存量博弈。
没有新增用户,只能互相抢,结果就是——内卷。
价格战、营销战、渠道战,利润越打越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调味品行业。
海天味业是龙头,酱油、醋、蚝油家家户户都在用,消耗快、复购高。
但它的问题是:用户数量不会爆发式增长。
反而,新兴品牌靠差异化口味、健康概念、新渠道(比如直播带货),正在一点点蚕食它的市场。
这些行业,虽然现金流稳定,但增长天花板明显,缺乏“爆发力”。
投资这类公司,更多是“守成”,而不是“进取”。
那什么叫“新消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iPhone的出现。
在iPhone4问世之前,大家用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的功能机。
iPhone一出,等于重新定义了手机——从通讯工具变成智能终端。
这是从0到1的革命。
之后每年出新机,大家都要换,形成了持续的消费升级。
短短几年,就把传统巨头打得溃不成军。
这就是“新”的力量:创造新需求,打开新市场,带来指数级增长。
那么,现在我们身边有哪些“新消费”?
比如蜜雪冰城。
十年前,谁家楼下有奶茶店?很少。
现在呢?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县城,蜜雪冰城几乎无处不在。
它已经完成了从0到1,再到规模化的过程。
目前门店基本饱和,想再增长,要么出海,要么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而它的新方向——幸运咖,我觉得是个爆发点。
在茶饮市场趋于饱和的今天,咖啡市场仍有巨大空白,尤其是平价咖啡。
蜜雪冰城用同样的极致性价比打法切入咖啡,很可能复制茶饮的成功。
这就是“新”的逻辑:在旧赛道饱和后,开辟新战场。
再比如美妆和个护。
过去很多人觉得,化妆是明星、艺人的事。
但现在,普通人也讲究“妆容管理”。
我前段时间去云南,在武汉站上车,旁边坐了一位女士。
上车时长相普通,但她在车上掏出一堆化妆工具——粉底、遮瑕、眼影、刷子……
到长沙下车时,整个人焕然一新,完全是另一个人。
这让我很震撼。
原来“变美”已经变成一种日常刚需。
像毛戈平这样的专业美妆品牌,正是抓住了这股趋势。
这同样是“新消费”——以前没有,现在有了,而且需求旺盛。
还有像泡泡玛特。
以前谁听说成年人买玩具?很少。
但现在,盲盒、手办、IP收藏,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情绪出口。
它卖的不是玩具,是惊喜感、收藏欲、社交价值。
这也是从0到1的全新市场。
除了消费,科技领域的“新”,更是未来十年的核心。
比如我之前反复提到的机器人。
现在大多数人还没见过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更多是从新闻、广告里听说。
但趋势已经很清晰:
随着AI、传感器、能源技术的进步,机器人正从工厂走向生活,从大型设备走向家庭服务。
英伟达提出的“物理AI”概念,就是一个革命性信号——
让AI不仅能“思考”,还能“动手”,真正进入物理世界,参与建造、运输、服务。
想象一下:
机器人去月球建基地、在深海采矿、在工地搬砖、在医院陪护……
这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个从0到1的超级赛道。
所以我的选股方向很明确:
优先选择能带来“从0到1”变革的行业和公司。
我举两个我关注的案例,来说明“新”与“旧”、“0到1”与“1到100”的区别。
目前这家公司是亏损的,尤其回归交通主业后,盈利压力大。
但我的逻辑是:它正在从“0”走向“1”。
为什么?
因为海南的高速公路现在不收费。
但未来,随着海南封关运作,人流、车流必然大增,高速公路收费几乎是必然趋势。
一旦开始收费,就是从0到1的质变。
而海南陆地面积是北京的两倍,六环都收费,海南高速凭什么不收?
收费之后,叠加封关带来的旅游热潮,车流量暴增,它的盈利将进入从1到100的爆发期。
当然,如果“十五五”规划里建了跨海大桥,那高速公路的价值将被大幅提升,因为跨海大桥更有利于汽车通行,且自驾去海南的人群是不会在意海南的高速费的。
所以,我关注的不仅是公司本身,更是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规划。
这家公司已经完成了“从0到1”——它运营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客滚船运输,既运人、也运车、还运物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从1到100”?
答案有两个:
一是收购徐闻港,增强港口控制力;
二是受益于海南封关带来的人员、物资流动激增。
只要跨海大桥不建,它的水运垄断地位就会越来越强,业务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所以,相比海南高速,海峡股份的确定性更高——它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式,只等政策东风。
而海南高速,更像是一个“期权”:
赌的是收费+车流增长。
海峡股份赌的是桥不建。
总结一下,我未来的选股逻辑,围绕三个问题:
能不能赚钱?
先看商业模式是否成立,有没有清晰的盈利路径。
能不能持续赚钱?
是否有护城河?品牌、渠道、技术、成本优势?
能不能爆发式赚钱?
是否处于“从0到1”的阶段?是否有政策、技术或消费趋势的强力推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点的公司,才值得重仓。
像海南高速、海峡股份,我关注的不是它们现在的业绩,而是未来三到五年,有没有可能从“小公司”变成“大生意”。
最后强调一点:
投资的本质,不是投现在,而是投未来。
“旧”的行业,增长慢、竞争卷、利润薄;
“新”的赛道,虽然风险高,但机会大,一旦踩中,就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
所以,我的策略很清晰:
远离内卷的“旧世界”,拥抱爆发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