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碧鲛鲨
 · 云南  

中策橡胶与赛轮集团:中国轮胎黑马全球破局!
$赛轮轮胎(SH601058)$$中策橡胶(SH603049)$
在一个由百年巨头长期主导的行业,一群中国“后浪”正以惊人的速度冲破“护城河”,翻越“壁垒高墙”。他们不再是简单的追随者,而是凭借高质价比、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成为全球轮胎行业规则的改写者。2024年,中国轮胎产量近12亿条,出口占比近六成,这股来自东方的力量,正以“矩阵式冲锋”的姿态,深刻重塑着世界轮胎产业的版图。
(一)数据说话:中国轮胎的全球“存在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当中国轮胎能提供无可比拟的“质价比”时,全球市场的选择便不言而喻。一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轮胎产业的强劲脉搏:
产能规模惊人: 2024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总产量约11.87亿条,同比增长9.2%。这意味着,全球每生产9条轮胎,就有约1条来自中国。进入2025年,势头不减,上半年产量已达5.92亿条。
海外市场主导: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外依存度。2024年,中国出口轮胎6.81亿条,占总产量的57.62%;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8.28%。海外市场已成为消化中国轮胎产能的绝对主力。
行业地位凸显: 在2024年全球轮胎75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占比超过半数,彰显了群体性的崛起力量。
面对欧美“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重重“封门”,中国轮胎不仅未被击垮,反而在欧美市场依然“畅行无阻”。美国作为其最大单一海外市场,消化了中国五分之一的轮胎出口;欧洲市场的交易金额也占到了总交易额的21.46%。这背后,是中国轮胎产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深刻转型。
(二)破局之路:从“埋头苦干”到“全球布局”
中国轮胎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国营轮胎厂是技术突破的“中流砥柱”,为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真正的蜕变始于2013年左右的产业升级元年,以中策橡胶、赛轮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速走到舞台中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全球化征程。
破局关键一:产能出海,绕开壁垒。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轮胎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战略智慧。2012年,赛轮集团在越南投下第一铲土,开创了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建厂的先河。此后,柬埔寨、墨西哥、印尼……中国轮胎企业的全球化工厂如藤蔓般在全球铺开。通过“中国技术+海外制造”的模式,他们成功将产品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杀出了一条条全新的“航线”,创造了超千亿元的出口规模。
破局关键二:技术攻坚,价值制胜。真正支撑中国轮胎企业前行的,不是虚无的品牌光环,而是实打实的“高质价比”。以赛轮集团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液体黄金”轮胎技术,在降低滚动阻力、提升湿地抓地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做到了“魔鬼三角”性能的完美平衡,用技术创新赢得了全球市场的尊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能击穿贸易壁垒的,从来不是更便宜的轮胎,而是让世界无法拒绝的价值!”
(三)领军者素描:两匹“黑马”的登顶之路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中,中策橡胶与赛轮集团无疑是两匹最耀眼的“黑马”。
中策橡胶:从国营老厂到全球巨头源于1958年的杭州橡胶厂,中策橡胶历经数十年沉淀,完成了从国营工厂到全球化巨头的华丽转身。2025年6月,它成功登陆A股市场,迎来高光时刻。旗下拥有“朝阳”、“威狮”、“好运”、“全诺”等众多品牌,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据半壁江山。2024年,其营收近400亿元,净利润超37亿元,产能突破2.27亿条。“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朝阳轮胎”的传奇,正在其遍布全球的13个生产基地和智能工厂中加速续写。
赛轮集团:从“新兵”到“收购者”2002年成立于青岛的赛轮,用短短二十余年,完成了从行业“新兵”到全球前十的逆袭。其不仅是“海外建厂”的先行者,更在近期上演了“蛇吞象”的戏码——收购了全球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在华的核心资产,震惊业界。从越南到柬埔寨,再到墨西哥、印尼,赛轮的全球化网络不断扩张,其品牌价值已位列全球第十、中国品牌榜首。赛轮的崛起,是中国民营轮胎企业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缩影。
结语:从“产能出海”到“价值出海”的新时代
从被迫“走出去”到主动“走上去”,中国轮胎产业正在开启一个全球化新时代。当技术创新突破性能极限,当品牌建设改写市场认知,当全球化布局重构产业生态,一个由“中国黑马矩阵”驱动的全新竞争格局已然形成。
未来,中国轮胎企业面临的考验,将是如何从“产能出海”全面迈向“价值出海”。这不仅是产能布局的智慧,更是价值创造的远见。可以预见,这支平均年龄不到15岁的年轻军团,将继续以价值为矛,以创新为盾,在全球轮胎江湖中,书写更多属于自己的破局传奇。
(转自轮胎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