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一句话:karxt药效不输于传统一线用药,每年多花2000多元就不会变胖、血糖血脂、走路抖动问题,唯一的肠道反应和换药反应熬个1-2个月就过去了,但是按美国的经验,放量速度会比较慢,医生和病人的接受度需要时间。
1.1950 年代以来抗精神病药都以多巴胺 D2 受体阻断/部分激动为核心。KarXT以极具创新的方式将两款旧药合并使用,得到全新机理的药,临床证明对精神分裂阳性和阴性都有效。阳性症状,KarXT 的短期效果与一线药大体相当,但缺头对头。阴性症状,KarXT 合并分析的 Marder 阴性因子 d=0.42(全样本,小-中等效应),在小样本阴性症状突出亚组 d≈1.18(大效应),而且控制了阳性/焦虑/思维紊乱/敌意之后仍显著。但就“原发性阴性+长期功能”而言,卡利拉嗪的证据更硬,KarXT 尚无 6 个月以上、原发性阴性人群的主动对照。
2.但KarXT没有现在一线用药SGA的副作用:吃老药一吃就胖,血糖血脂上升,走路僵、手抖,年轻女性担心闭经、泌乳素高带来骨质疏松风险。比如刚才提到的治疗阴性症状最好的卡利拉嗪,最“典型”的副作用是运动性不安/静坐不能(akathisia)与EPS(含帕金森样),17%的发生率。综合疗效和副作用,KarXT应为首选。
3.KarXT使用前期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严格需空腹服药(食物会把配方里的外周拮抗剂 trospium 的Cmax 降约 70–80%,而 xanomeline 基本不受影响,从而打破“中枢增效 + 外周降毒”的配比,增加胆碱能不良反应风险),同时存在很多的换药反应和肠道反应,如果熬过2个月,那么依从性就会好很多,它的优势会体现出来。
4.所幸的是BMS 已启动 KarXT-LAI I 期临床(NCT07061288,2025 年 7 月登记),长效 LAI 管线=把现有或在研口服抗精神病药改造成可月度/季度注射的缓释制剂,用于提升依从性和减少复发。要知道短期 5 周的全因退出约 36–37%(与安慰剂相近),52 周开放随访总体全因停止约 53%。在真实世界研究显示 一线药的LAI 可把一年停药率从 60-70 % 降至 <40 %。
5.美国人均的年净销售额是1.6万美元左右(标价是2.2万美元/年),在中国卖的话假设1.6万人民币一年,医保后费用3000元。这个是可以负担的价格。精神分裂症潜在中国受众400万,有潜力做到100亿。
6.KarXT 在中国已进入上市审评阶段——NMPA 于 2025-01-17 受理再鼎医药提交的成人精神分裂症 NDA,当前处于 CDE 技术审评流程中,按正常200个工作日,逻辑推断在11月前后。明年进医保,后年放量。
7.阿兹海默症精神病ADP,目前全球没有获批的药。传统的一线精神分裂症SGA的药也没有获批,只能非药物干预和非标签使用,核心原因是ADP主要是老年人,传统的SGA的副作用(中风、肺炎、跌倒)容易把微弱收益抵消了,10周死亡风险提高 60–70%。KarXT的低副作用和治疗机理是有可能做出阳性结果的。至少BMS挺看好的,开了7个临床,3个注册临床,其中ADEPT-2 Ⅲ期(急性期确证性疗效试验,中重度幻觉/妄想 + 持续 ≥2 个月)数据有可能在 CTAD 会议公布(12月1–4 日)。中国300万adp,目前能查到的处方率20%左右,目前的用药原则是非药物优先、药物慎用。
8.竞争对手分析:
a.传统精神分裂症药SGA的LAI剂型,之前提过,精神分裂停药带来的复发问题,因此给药频次带来依从性优势。这两年逐步进医保的LAI已在中国形成“利培酮微球(q2w)+阿立哌唑(月)+帕利哌酮(月/季/半年)”的梯度。目前看这些进医保后的价格在1.5-2万/年。中国LAI有机构估计24年14亿的销售,目前不到10万人用。全国精神分裂的市场目前可能也就50来亿(按人均1000/年)。
b.创新点竞对:NBI-1117568(Neurocrine;选择性 M4 受体正激动剂)的M4靶点更纯净,避免M1带来的胆碱能不耐受,且不用联合外周拮抗剂,嗜睡/头晕较为突出,此外缺少M1激动,认知效果会差点。这样总体效果可能不如KarXT。KarXT 以恶心/呕吐/便秘/消化不良为主,且多数早发、短暂。Neurocrine25年5月开了三期,等后续临床结果。Lumateperone效果不如KarXT。Brilaroxazine疗效和KarXT差不多,副作用更少,目前只有一个急性加重期的4周试验三期阳性,需要另一个三期阳性来和长期安全数据库才可以,因此需要时间来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