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不应缺席太空”的声音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回荡,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再次将空天算力推向产业焦点。这场由技术先驱领航、科技巨头赋能、产业企业跟进的变革中,普天科技正锚定机遇切入赛道,而开源证券分析师亦明确指出,当前空天算力已迎来布局良机,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期已至。
王坚:空天算力“破壁者”,从概念到落地的核心推手
作为空天算力赛道的核心推动者,王坚的布局始终以“解决产业痛点”为导向。2025年5月,其主导的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12颗卫星成功入轨,不仅实现太空卫星首次完整互联互通,更突破性将80亿参数(8B)AI模型“送上天”——这一动作直接打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的桎梏:此前卫星数据受地面站资源、带宽限制,下传率不足一成且存在时效差,而“算力在轨处理”让数据实时分析、无需大量回传,让“太空智能”从设想落地。
在9月外滩大会演讲中,王坚进一步勾勒蓝图:2025年将联合国星宇航、智星空间等企业,把“三体计算星座”卫星数量扩至超50颗;最终目标是建成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E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规模有望超越地面多数单体数据中心。其每一步动作,都在为产业打通“技术-落地-规模化”的关键路径。
阿里:技术底座与生态赋能,从地面算力延伸至空天
王坚的空天算力探索,离不开阿里系的深度支撑。作为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对算力基础设施的理解,与阿里在云计算、AI模型、大数据处理领域的积累形成协同:此次送上太空的8B AI模型,依托阿里在大模型轻量化、低功耗优化的技术积累完成适配;卫星星间100Gbps激光通信的稳定运行,也借鉴了阿里云网络架构的成熟经验。
更重要的是,阿里的产业生态整合能力为后续发展铺路——无论是与产业链企业的协同研发,还是未来空天算力与地面产业(如遥感数据应用、天文观测)的联动,阿里的资源都在加速产业落地节奏,成为空天算力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型”的重要推手。
普天科技:产业落地“实干派”,锚定基建需求切入核心环节
在技术与生态的双重驱动下,开源证券重点提及的受益标的——普天科技,正凭借自身优势抢占赛道机遇。作为通信网络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的专业企业,其能力精准匹配空天算力落地需求:
• 天地一体化网络构建:“三体计算星座”需搭建卫星与地面的协同网络,普天在通信基础设施设计、施工及运维的技术积累,可直接服务于星间通信、地面接收站建设等核心环节;
• 规模化运维支撑:随着卫星数量从12颗向千星迈进,地面数据中心与太空算力节点的协同、网络安全保障需求将持续释放,而普天在信息化系统集成、网络安全领域的经验,有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开源证券:空天算力迎来布局良机,把握产业关键窗口期
开源证券分析师陈宝健在行业点评报告中明确指出,2025年“三体计算星座”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空天算力已从技术探索迈入产业落地关键期。
其核心逻辑在于:一方面,“算力上天”解决传统模式效率瓶颈,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市场空间已实质性打开;另一方面,产业落地节奏加速,2025年超50颗卫星布局计划、千星蓝图的逐步推进,将带动通信基建、星载设备、数据处理等产业链环节需求释放。
报告同时提示,普天科技等企业作为空天算力基建环节的重要参与者,有望直接受益于产业扩张,但需关注产业落地进度、市场竞争强度及企业研发进展等潜在风险。
当千星星座的蓝图从纸面走向现实,空天算力已从“未来概念”变为“当下机遇”。王坚的战略领航、阿里的技术生态、普天科技的产业执行力,再叠加开源证券点明的布局窗口,共同指向一条结论:这场“太空算力革命”的赛道已铺就,产业链企业的竞争与成长,将重塑未来科技产业的新格局。$普天科技(SZ0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