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华新材(603683.SH)作为国内胶粘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正从传统工业胶粘材料向高端电子材料、光学材料及新能源领域转型。公司成立于2006年,2017年在沪市主板上市,主营业务覆盖工业胶粘材料、电子级胶粘材料及特种纸研发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消费电子、新能源动力电池、汽车及光伏组件等领域。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9.47亿元,同比增长10.53%;归母净利润3767.44万元,同比下降7.30% 。公司拥有86项专利(含18项发明专利),研发团队由68名专业研发人员及17位资深工程师组成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已进入宁德时代、松下等头部供应链,2024年电子级胶粘材料收入增长48.75%,毛利率提升至27.45% 。2025年6月,公司控股成立北京晶智感新材料有限公司,布局机器人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新赛道 ,与硅谷厂商TetherIA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推进市场渗透 [61] 。尽管短期净利润承压,但公司在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和新兴领域布局的战略价值显著,未来有望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实现业绩改善。
晶华新材的核心技术实力主要体现在其在胶粘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上。公司已建立覆盖工业胶粘、电子级胶粘材料及光学胶膜三大技术板块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完整技术链条。在工业胶粘领域,公司掌握了高内聚胶粘剂及PE/PVC膜的表面离型技术,能够生产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美纹纸胶带、和纸胶带等产品。在电子胶粘材料领域,公司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高性能压敏胶制品,包括PET双面电子材料、棉纸双面电子材料和无基材电子材料等,这些产品已于2019年末通过宁德时代认证 [27] 。在光学胶膜材料领域,公司的技术突破尤为显著,已实现从热本体聚合、UV本体聚合到溶液聚合的全面技术覆盖 ,开发出全贴合OCA、盲孔OCA、OLED 3D OCA、可折叠OCA以及车载OCA等系列产品 [59] 。
技术领域
核心专利数量
技术指标
应用场景
工业胶粘材料
27项
高内聚胶粘剂及表面离型技术耐温抗翘曲性能
建筑装饰汽车后市场包装行业
电子胶粘材料
32项
高性能压敏胶制品通过宁德时代认证
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场景消费电子
光学胶膜材料
27项
热本体聚合工艺可折叠OCA技术
折叠屏手机车载显示屏OLED显示
在专利技术方面,公司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2025年5月,江苏晶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公开了”OCA光学胶水、其制备方法及OCA光学胶带”专利,该技术通过特定配方和工艺控制,降低了OCA光学胶水的介电常数,同时提高了常温和低温储能模量,使胶水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能,有利于段差填充 [53] 。此外,公司还掌握了流变技术与非牛顿流体原理,能够精准控稳涂层;洞悉光学膜涂层底层逻辑,可设计多层光学涂层,定向优化性能 。公司是国内首个采用热本体聚合工艺生产OCA胶水的企业 [59] ,解决了UV聚合稳定性问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性能。
研发团队构成方面,晶华新材已建立起专业化的研发体系。截至2024年,公司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80人,占员工总数的约21.58% 。研发团队由68名专业研发人员和17位资深研发工程师组成,配备了200多套先进设备仪器 。公司在上海、苏州、深圳均设立了研发中心,并与华东理工大学成立了高分子联合研发中心,强化技术协同创新 。公司研发团队中包括多位具有博士学历的专家,如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颂(公司独立董事) [6] ,以及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副教授马轶群(公司独立董事) [8] ,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持续加大技术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为6729.2万元,同比增长21.44%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650.53万元,同比增长21.24%,占营收比例约3.85% 。公司研发投入重点投向进口替代和产品升级,聚焦于可降解材料、水性硅胶、抗UV压敏胶等前沿领域,同时针对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提前研究适配材料性能,为未来技术成熟后的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准备 。
晶华新材在胶粘材料领域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客户结构和产品差异化优势上。公司在传统美纹纸胶带领域积累了多年的品牌效应和客户口碑 [35] ,产品品质稳定,性价比高,呈现功能化和差异化优势。在高端电子材料领域,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多项国产替代,成功进入宁德时代、松下、中航锂电、力神电池、宇通客车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 ,为电池组装过程提供各类胶带,包括PET胶带、阻燃胶带、泡棉胶带等 [25] 。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折叠胶带已实现量产 [33] ,被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厂商应用,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产品应用于量产机型项目的企业 [46] 。
客户结构方面,公司采取”大客户优先”的策略,已实现主流消费电子终端客户的全覆盖。在新能源领域,公司通过模切厂商及组装厂向各主流消费电子终端客户提供产品解决方案 [33] ,具体终端客户包括京东方、OPPO等 [46] 。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产品已成熟运用于软包电池、半固态电池,并随着各类电池的诞生,持续优化材料性能 。2024年,公司电子级胶粘材料收入达4.94亿元,同比增长48.75%,毛利率为27.45%,较上年增加3.35个百分点 ,显示出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正在提升。
国际市场布局方面,公司产品以国内销售为主,2024年上半年内销收入6.4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约为75% [28] 。海外销售主要面向亚太地区、欧洲和东南亚市场,产品对美出口占比较小,关税政策对公司的直接影响有限 [28] 。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销售网络 [66] ,2024年参展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展等国际顶级展会,吸引大量国际客户围观交流 [66] ,为未来国际化拓展奠定了基础。
与竞争对手相比,晶华新材在胶粘材料领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以飞荣达为例,该公司拥有843项专利 [23] ,研发投入占比更高,但在美纹纸胶带等传统领域与晶华新材的直接竞争较少 [13] 。在高端电子材料领域,晶华新材通过差异化布局(如车载OCA、折叠屏材料)构建了技术壁垒,但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强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公司在OCA光学胶等高端产品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在未来与国际巨头(如3M、日东电工)形成差异化竞争 ,逐步实现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
晶华新材的生产基地布局和产能扩张计划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公司目前在国内江苏、安徽、浙江、四川、广东均设有制造基地,未来将形成”年产10亿平方米新型胶粘材料(含电子材料)、年产10万吨高性能可降解纸基新材料”的核心产能规模 [2] 。各生产基地的定位和功能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公司产能扩张的战略布局:
江苏基地是公司的核心生产基地,承担高端产品生产任务,设计产能包括年产2500万平方米光学胶膜材料、1亿平方米电子级别胶粘材料、1500万平方米TPU车衣膜及汽车窗膜,以及5万吨化学新材料 [2] 。该基地已通过IATF 16949认证 [32] ,为汽车领域客户提供符合车规级标准的产品。
安徽基地(募投项目)聚焦光电产品生产,产能约1亿平方米 [2] ,主要生产OCA光学胶膜等高端产品,服务于消费电子和车载显示市场。
浙江基地主要负责特种纸生产,为美纹纸胶带等产品提供原材料支持,降低生产成本。
四川基地正在建设年产40,000万平方米新型胶粘材料项目和年产4万吨高性能可降解纸基新材料项目 ,预计将成为公司未来产能增长的重要来源。
广东基地作为公司早期布局的生产基地,主要承担传统工业胶粘材料的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匹配度较高,尤其是光学胶膜材料和电子级胶粘材料领域,这两个领域正迎来快速增长期,公司产能扩张将有效支撑其市场份额提升。2025年3月,公司披露的二次修订稿已获交易所快速反馈,预计8月底拿到批文,募资全部用于西南基地一期建设,若顺利发行将显著降低财务费用,并带来新一轮产能扩张预期 。
晶华新材的基本面分析显示公司在人才结构、研发投入和财务表现方面均具备良好基础,但部分指标存在优化空间。
员工学历结构方面,公司高管团队中独立董事陈国颂、马轶群为博士 [6] ,但董事长周晓南学历未直接披露,普通研发人员学历分布也未明确。从招聘信息看,公司在研发岗位招聘中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如江苏扬州材料导入高工招聘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显示公司对高端人才的重视 。研发团队中包括多位具有博士学历的专家,如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颂(公司独立董事) [6] ,以及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副教授马轶群(公司独立董事) [8] ,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普通研发人员中硕士、博士占比情况尚不明确,这可能影响公司在技术迭代加速期的创新能力。
研发投入与产出方面,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24年研发费用为6729.2万元,同比增长21.44%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3650.53万元,同比增长21.24% 。公司累计获得73项专利(包含关联公司所持专利) ,其中18项为发明专利 [12] ,涵盖工业胶粘、电子胶粘和光学胶膜三大领域。研发投入重点投向进口替代和产品升级,聚焦于可降解材料、水性硅胶、抗UV压敏胶等前沿领域,同时针对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提前研究适配材料性能,为未来技术成熟后的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准备 。
财务状况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47亿元,同比增长10.53%;归母净利润3767.44万元,同比下降7.30% 。综合毛利率为16.6% [1] ,低于2024年的17.09% 。资产负债率为46.85% [1] ,较2024年末的47.66%有所下降 ,但较2023年的39.41%仍有上升 。流动比率1.23,速动比率0.84 ,显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一般,但整体财务状况稳健。
营运能力指标方面,存货周转天数增至86.44天(同比增加12天) [41]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约为59.64天 ,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公司在产能扩张过程中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面临一定压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513.15万元,同比下降63.59% [37] ,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导致 [41] 。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数且绝对值较大,主要是本期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增加,如四川晶华的年产40,000万平方米新型胶粘材料项目和年产4万吨高性能可降解纸基新材料项目 。筹资活动现金流为-68,169,692.06元,较上年减少158.47%,主要系上年存在较大规模的融资活动 。
净利润与行业对比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率约为4.0%,低于化学制品行业平均水平。在电子级胶粘材料领域,公司毛利率为27.45% ,高于传统工业胶粘材料的14.87% ,显示出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盈利能力正在提升。然而,整体净利润承压,同比下降7.3% ,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能爬坡影响。
晶华新材创始人周晓南的创业故事和管理哲学对公司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晓南自1989年从胶带贸易起步,1994年与哥哥自建工厂,1995年起担任广东晶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46] ,主导公司从传统工业胶粘材料向高端电子材料领域转型。2013年11月起任晶华新材董事长兼总经理,主持完成2017年主板上市工作 [57] ,推动公司从地方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2025年4月仍主持第四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年度财务决算等重大议案 [57] 。
创业初期,周晓南在广东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开办广隆包装用品店,经营胶粘带业务 [15] 。1998年,开始从事涂布工艺,生产BOPP胶带;2000年,进入美纹纸加工领域;2006年后,公司逐步扩大产品线;2007年,在上海设厂,为更好地控制美纹纸生产成本,又在浙江衢州投资开设纸厂;2015年,开始进入光电材料领域;2017年,公司在沪市主板上市 [46] ;2018年,公司扩产,并迁址到江苏张家港化工园 [46] 。周晓南感慨:“产品不断在迭代,人的梦想也不断在迭代。” [46] ,体现了他从贸易小商人思维到企业家思维的转变。
关键转折点包括: 1. 2007年在上海设厂,实现了从地方企业到全国性企业的跨越 [46] ; 2. 2017年推动公司上市,获得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为后续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奠定了基础 [46] ; 3. 2018年完成上海至张家港的搬迁,扩产并优化供应链,解决了产能瓶颈问题 [46] ; 4. 2020年进入电子材料领域,研发OCA光学胶等高端产品,实现了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型 [46] ; 5. 2025年控股成立晶智感,布局机器人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新赛道,拓展了公司业务边界 。
管理风格方面,周晓南强调“以基础研究带动新产品开发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6] ,推动公司成为”具有领先优势的新材料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46] 。他提出”把公司建设成为最受客户信赖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的愿景 [50] ,以及”智造优质产品,服务绿色能源”的使命 [50] ,体现了公司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重视。2025年,公司与鼎捷数智启动智数工厂项目,规划构建集团数字化管理平台与智能工厂 [46]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治理结构方面,公司于2025年8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取消监事会并修订的议案》 [46] ,将监事会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简化了决策流程。同时,公司还修订了多项管理制度,包括《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制度》等 [46] ,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
然而,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2025年4月,因2020年子公司5000万元资金拆借事项未及时披露,公司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57] ,显示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从2020年的39.41%上升至2024年的47.66% ,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46.85% [1] ,反映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资金压力较大。
晶华新材涉及多个前沿概念题材,这些题材共同构成了其未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新能源领域是公司当前最重要的增长点。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产品已成熟运用于软包电池、半固态电池,并随着各类电池的诞生,持续优化材料性能 。2022年8月,公司公告显示其电子级胶粘材料已通过宁德时代认证,应用于新能源动力锂电池 [2] 。2024年6月,公司决定与多家机构共同投资设立产业基金,提升在新能源、新型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布局能力 。在光伏组件领域,公司子公司扬州晶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GW的产能 [66] ,2024年推出N形蓝鲨大版型TOPCon高效双玻组件与黑鲨TOPCon双面双玻全黑组件,转换效率最高可达22.36%,功率高达630W [66] 。这些产品已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TÜV莱茵、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权威机构认证,符合国际标准 [66] 。
半导体领域虽然尚未明确披露具体产品,但公司OCA光学胶技术可能应用于芯片封装或显示模组。随着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程加速,公司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突破。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石墨烯业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3C电子类产品的热管理模块 [68] ,未来可能拓展至半导体散热领域。
机器人电子皮肤是公司最具潜力的新概念题材。2025年6月,公司控股成立北京晶智感新材料有限公司,布局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新赛道 。晶智感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发布针对L20工业版灵巧手的触觉方案及首款高密度三维力全掌电子皮肤解决方案 [64] 。该电子皮肤采用压阻式方案,传感单元密度比主流电容方案提高一倍以上,量程、时漂、温漂指标均达到车规级 。公司与硅谷机器人灵巧手厂商TetherIA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多模态电子皮肤+腱绳驱动灵巧手”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机器人在触觉感知与高精度操作领域的技术突破 [61] 。
固态电池概念也是公司的重要题材。2025年9月5日,晶华新材涨停,当日固态电池概念上涨7.49% [68] ,反映出市场对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布局的关注。公司在互动易平台表示,已建立完善的产品类别,为电池组装过程提供各类胶带,包括PET胶带、阻燃胶带、泡棉胶带等,已成熟运用于软包电池、半固态电池 [25] 。随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公司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消费电子柔性屏概念同样值得关注。公司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折叠胶带已实现在折叠屏手机应用场景上的突破与实现量产,产品已被国内外知名手机品牌厂商应用 [33] 。随着折叠屏手机市场渗透率提升,公司有望从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尽管晶华新材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仍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技术迭代风险:胶粘材料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在高端电子材料和光学胶膜领域。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在OCA光学胶、折叠胶带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风险。公司研发投入占比3.85%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普通研发人员中硕士、博士占比情况尚不明确,这可能影响公司在技术迭代加速期的创新能力。
客户集中度风险:公司主要客户集中于宁德时代、京东方等头部企业 [46] ,客户结构相对单一,存在一定的依赖风险。2024年电子级胶粘材料收入占总营收的约26% ,若下游需求波动可能影响业绩稳定性。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2024年上半年的61.67天延长至65.44天 [41] ,存货周转天数增至86.44天(同比增加12天) [41] ,反映出客户回款周期延长和库存管理压力增加。
产能爬坡风险:公司正在建设的四川晶华年产40,000万平方米新型胶粘材料项目和年产4万吨高性能可降解纸基新材料项目 ,以及安徽晶华募投项目 [2] ,产能释放需要时间。若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业绩释放节奏。此外,随着产能扩张,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从2020年的39.41%上升至2024年的47.66% ,再到2025年上半年的46.85% [1] ,反映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资金压力较大。
存货管理风险: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货期末余额较期初增长,存货周转天数增至86.44天(同比增加12天) [41] ,高于营收增速,可能因产能扩张导致备货增加,或高端产品库存增加。存货增加可能带来跌价风险,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现金流压力: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513.15万元,同比下降63.59% [37] ,主要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导致 [41] 。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数且绝对值较大,主要是本期购建长期资产支出增加 。筹资活动现金流为-68,169,692.06元,较上年减少158.47% ,反映出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对融资的依赖度较高。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际巨头如3M、日东电工等在高端胶粘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3] ,国内企业如世华科技、斯迪克等也在快速追赶 [13]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可能面临价格战压力,影响毛利率水平。公司需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来保持市场地位。
关联方资金占用风险:2025年4月,公司因2020年子公司5000万元资金拆借事项未及时披露,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57] ,反映出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不足。未来需加强关联交易管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从投资价值角度看,晶华新材具备较高的成长性和确定性。公司在高端电子材料和光学胶膜领域的技术突破,有望在未来实现业绩的跨越式增长 。2025年上半年,公司电子级胶粘材料收入同比增长48.75%,毛利率提升至27.45% ,显示出公司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正在提升。此外,公司控股成立晶智感布局机器人电子皮肤新赛道 ,与硅谷厂商TetherIA达成战略合作 [61] ,为未来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未来增长点主要包括: 1. 电子级胶粘材料: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发展,公司电子级胶粘材料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2. 光学胶膜材料:折叠屏手机和车载显示市场渗透率提升,公司OCA光学胶等高端产品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59] ; 3. 机器人电子皮肤: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需求增长,晶智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 4. 光伏组件:扬州晶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产能释放,有望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66] ; 5. 固态电池材料:随着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公司有望在这一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
财务改善预期:公司2024年净利润为6729万元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767万元,同比下降7.30% 。但公司已制定明确的三年业绩目标:2024年、2025年、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不低于16亿元、19亿元、23亿元;以2023年净利润为基数,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5%、65%、100% [50] 。这一目标显示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有望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实现业绩改善。
估值水平:截至2025年9月23日,晶华新材PE(TTM)为164.50倍 ,相较近3年估值平均值来看,当前估值水平极高。市净率为6.09倍 [70]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高估值反映了市场对公司在新能源、机器人电子皮肤等新兴领域布局的预期 ,但也意味着公司未来若不能获得高盈利增速,股价有很大概率会因估值回落而下跌 。
重点关注指标:电子级胶粘材料收入增速、光学胶膜材料毛利率、机器人电子皮肤商业化进展、存货周转率改善情况、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这些指标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估值逻辑和投资价值。
晶华新材作为国内胶粘材料领域的领先企业,凭借在工业胶粘、电子级胶粘材料及光学胶膜三大技术板块的积累,正从传统工业材料向高端电子材料、光学材料及新能源领域转型。公司在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和新兴领域布局的战略价值显著 [46] ,未来有望通过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实现业绩改善。
对于投资者而言,晶华新材的投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在高端电子材料和光学胶膜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潜力 ;二是公司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光伏组件领域的客户布局和市场拓展 ;三是公司控股成立晶智感布局机器人电子皮肤新赛道的战略前瞻性 。
短期来看,公司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产能爬坡的压力 [41] ,净利润承压,同比下降7.3% 。但中长期来看,随着公司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提升和新业务的落地,公司有望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根据券商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2亿元、1.03亿元、1.23亿元,对应的PE分别为57.47倍、46.18倍、38.63倍 ,显示出一定的估值吸引力。
投资建议:关注公司电子级胶粘材料和光学胶膜材料的市场拓展情况,以及机器人电子皮肤业务的商业化进展。短期需警惕高估值回落风险,中长期可逢低布局,分享公司在高端材料国产替代和新兴领域布局的红利。同时,关注公司治理改善情况,以及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
晶华新材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新材料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传统工业材料向高端电子材料、光学材料及新能源领域转型的缩影 [46] 。在周晓南董事长的领导下,公司正逐步实现从”小胶带”到”大生意”的跨越 [46] ,未来有望在新材料领域打造百年老店 [51] 。
说明:报告内容由通义AI生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