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建(SH601611)$
聚变巨变
一、全球最大单体核聚变项目落地
1. 项目规模:总投资超1200亿元,规划建设1GW(100万千瓦)核聚变示范堆,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体核聚变电站。
2. 建设周期:2025年启动前期工作,2026年主体工程开工,2030年首次等离子体放电,2033年实现并网发电。
3. 技术路线:采用“氘氚托卡马克+高温超导磁体”路线,目标等离子体温度1.5亿℃、维持1000秒,年发电80亿度。
----
二、央企主导,地方国企+民企组团
1. 牵头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核集团)控股70%,负责总体设计、核安全审查、氚工厂建造。
2. 地方平台:安徽皖能电力、合肥产投合计持股20%,提供建设用地、配套风光电源及输电通道。
3. 民营资本: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5家聚变科技公司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合计持股10%,承担高温超导磁体、第一壁、氚增殖包等关键部件研制。
----
三、资金结构:国债+专项债+社会资本
• 项目资本金480亿元(占总投资40%):
• 超长期特别国债150亿元(补贴比例12.5%)
• 安徽省专项债120亿元
• 央企自有资本210亿元
• 剩余720亿元通过国开行、农行、招行组建银团贷款,期限25年、利率2.7%,已获授信批复。
----
四、设备采购与产业链机会
项目已启动首批设备招标,规模约180亿元,2025-2027年集中交付:
1. 高温超导磁体 68亿元: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百利电气入围短名单。
2. 低活化钢与第一壁 32亿元:宝钢股份、安泰科技、应流股份中标概率高。
3. 氚工厂及氚增殖包 25亿元:中核科技、江苏神通、纽威股份拿到预研订单。
4. 常规岛与EPC 55亿元:中国核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将联合总包。
----
五、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弹性测算(文章引用券商模型)
• 西部超导:超导线材订单45亿元,2026-2028年确认收入,毛利30%,新增净利9亿元。
• 宝钢股份:低活化钢供货30万吨,吨净利1200元,新增净利3.6亿元。
• 中核科技:氚阀门、氚泵收入18亿元,净利2.5亿元。
• 中国核建:EPC份额55亿元,净利率5%,新增净利2.75亿元。
----
六、项目意义与后续规划
1. 国家层面:首次实现“央企+地方+民营”联合开发模式,为2035年后商业化复制提供模板。
2. 地方政府:安徽省计划依托该项目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地建设“聚变装备产业园”,到2030年形成千亿级集群。
3. 出口前景:中核集团已与中东、东盟多国签署聚变示范站合作备忘录,项目成功后可带动整套装备出口。
----
七、风险提示
• 技术风险:高温超导磁体耐辐照性能、氚自持率仍需工程验证。
• 资金风险:总投资1200亿元,若后续国债或专项债拨付延迟,可能抬高融资成本。
• 政策风险:示范堆并网后若核安全法规或电价机制变化,将影响投资回报。
结论
全球最大1GW核聚变示范站正式落地,央企中核集团牵头,1200亿元投资、480亿元资本金、150亿元国债直补,2025年启动、2033年并网。180亿元核心设备已开招,高温超导磁体、低活化钢、氚工厂等环节订单明确,西部超导、宝钢股份、中核科技、中国核建等上市公司业绩弹性显著。项目标志着中国核聚变从“实验堆”跨向“示范堆”,装备产业链进入订单兑现期,适合事件驱动型资金重点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