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奶失速下,乳企巨头要转型突围了?

用户头像
深观商业
 · 山东  

2025年上半年蒙牛乳业的中期业绩报告揭开面纱,一个刺眼的事实摆在眼前:

作为集团核心“压舱石”的液态奶业务同比下滑11.22%,成为唯一业绩下滑的板块。这一数据背后,是蒙牛自2024年净利润暴跌97.83%后的持续承压,也是中国乳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竞争转型的缩影。

从特仑苏缔造300亿神话的高光时刻,到如今液态奶收入同比减少40亿元的困境,执掌蒙牛25年的“老兵”高飞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奶粉、奶酪等新业务尚未挑起大梁,B端市场硝烟渐起的当下,蒙牛的转型之路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乳业在消费变革与产业升级中的集体焦虑与突围尝试。

液态奶失速

蒙牛液态奶业务的下滑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周期性调整与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

2025年上半年,蒙牛液态奶收入321.9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0亿元,这一跌幅直接导致集团整体营收同比下降6.9%至415.67亿元。尽管低温业务保持21年市场份额第一,鲜奶业务增长超20%,但常温奶的下滑成为不可忽视的拖累。

作为对比,2021年特仑苏单品牌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几乎占据当年液态奶收入的半壁江山,而今这一“王牌”也难掩增长乏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持续拉大。

数据显示,2023年蒙牛与伊利液态奶半年收入差距已缩小至7.83亿元,2024年进一步收缩至6.26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这一差距骤增至近40亿元。这种竞争格局的逆转,背后是行业深层矛盾的显现。

正如高飞在2024年中国奶业大会上所言,中国奶业正面临2008年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品类多元化不足、供需均衡性矛盾、产业链韧性较小三大顽疾持续发酵。

从行业层面看,液态奶市场的疲软具有普遍性。

2024年以来,原奶价格持续走低,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从2021年高峰的4.38元/千克降至2025年7月的3.04元/公斤,跌幅达29.9%。原奶供应过剩与消费需求疲软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全国牛奶产量增长6.7%至4197万吨,而同期人均奶类消费量却同比下跌1.5%。

这种供需失衡迫使乳企加大终端折扣力度,蒙牛在业绩会上坦言“销量和综合价格均有低个位数的下降”,行业性的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终端市场的变化更显残酷。一位乳业一线人士透露,“这两年乳业压力相当大,任务高,动销差,不少人离职”。

在消费分层趋势下,常温奶市场遭遇双重挤压:

一方面,9.9元/箱的临期牛奶通过团购渠道冲击价格体系;另一方面,低温鲜奶、功能性乳制品等高端品类持续分流用户。凯度数据显示,低温鲜奶渗透率已从2018年的18%升至2023年的39%,而蒙牛虽然凭借"每日鲜语"在高端鲜奶市场保持领先,但未能有效抵消常温奶的下滑颓势。

液态奶业务占蒙牛总收入比重虽降至77.4%,但仍是无可替代的基本盘。

这一板块的失速,不仅暴露了蒙牛对单一品类的过度依赖,更反映出其在产品创新与消费趋势把握上的滞后。当伊利通过"金典"系列持续巩固市场份额,蒙牛却在特仑苏之后未能涌现新的百亿级单品,这种产品迭代的断层,成为业绩下滑的深层诱因。

精益运营的“瘦身”游戏

面对业绩压力,高飞掌舵下的蒙牛开启了一场彻底的战略转型。

这场转型的核心,是告别卢敏放时代的“狼性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最直观的表现是资产剥离与费用管控:2025年8月,蒙牛子公司雅士利国际将新西兰奶粉工厂以2.82亿新西兰元出售给a2牛奶公司;上半年销售及经销费用同比减少10亿元至116.14亿元,经营费用总额下降7.1%。

这种"瘦身"动作,既是对过去盲目并购的纠偏,也是应对行业寒冬的必然选择。

回溯蒙牛的扩张史,并购曾是其快速做大的核心策略。2013年以124亿港元收购雅士利,2017年增持现代牧业至控股,2019年斥资78.6亿元收购贝拉米,2020年入局妙可蓝多......一系列并购累计耗资超百亿元。

但这些资本运作并未带来预期回报:雅士利从2013年营收38.9亿元跌至退市前的16.35亿元,累计亏损超50亿元;贝拉米2024年计提减值38-40亿元,从收购时的15亿澳元市值沦为"亏损包袱";现代牧业2024年预计亏损13.5-15.5亿元,拖累蒙牛净利润5.4亿元。

正如市场分析所言,这些并购"补不了短板,反而成为包袱"。目前来看,高飞的"减负"行动不仅停留在资产层面,更深入到运营肌理。

2024年上半年,蒙牛员工减少3000余人,资本开支控制在30亿元以内;2025年上半年经营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至8.5%,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46%至28亿元。这种精益管理的成效,在B端市场布局中尤为显著。

蒙牛专门成立“奶立方”事业部,联合妙可蓝多、爱氏晨曦两大品牌开拓B端业务,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其中,妙可蓝多2025年第一季度餐饮工业奶酪收入增速超30%,黄油和稀奶油销量显著增长,成为B端突破的重要支点。

B端市场的布局既是应对C端饱和的策略,也是顺应行业趋势的选择。

华泰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B端乳制品市场规模超400亿元,预计2028年达703亿元。在咖啡、烘焙、茶饮等场景的驱动下,B端成为乳企新蓝海。蒙牛的优势在于供应链整合能力:通过定制化产品开发,满足茶饮店对厚乳基底、咖啡店对稀奶油的差异化需求;依托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

但挑战同样明显,国际品牌仍占据B端大部分份额,国产替代需突破技术、规模、品牌三重壁垒。

从财务数据看,这场转型已初见成效。

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滑,但蒙牛毛利率提升1.4个百分点至41.7%,经营利润增长13.4%至35.4亿元。这种“增利不增收”的表现,印证了高飞“用暂时的成长性放缓换取长远经营质量”的战略思路。

但转型的阵痛依然存在:奶粉业务收入16.75亿元,仅为伊利同类业务的零头;冰淇淋、奶酪等业务合计占比不足16%,远未形成对液态奶的有效补充。

破局之路:技术创新与品类升级的持久战

蒙牛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的增长极。

当液态奶增长乏力,B端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创新与品类升级成为破局的关键。2023年,蒙牛创投基金将60%资金投向合成生物和生物制造,虹摹生物的HMO技术应用于婴配奶粉使单罐成本下降15%,武汉合生科技的生物酶解工艺提升高端酸奶产能20%。

这些技术储备,正是蒙牛应对行业变革的底气所在。

在具体品类上,低温鲜奶与奶酪成为重点突破方向。

蒙牛"每日鲜语"连续三年盈利,增速超30%,在高端鲜奶市场保持份额第一;妙可蓝多奶酪棒市场占有率持续增长,稳居行业第一,2024年包装奶酪销售额占比超38%。这些细分领域的优势,折射出消费升级的趋势:

消费者愿意为有机、高蛋白、功能性等属性支付溢价。尼尔森报告显示,乳品"健康升级"呈现三个方向,加减健康(如0糖、高钙)、复合健康(如助眠牛奶)、原生健康(如原生A2蛋白),这与蒙牛的产品创新路径高度契合。

国际化战略则是另一张关键牌。

依托奥运全球合作伙伴资源,蒙牛冰淇淋品牌艾雪在印度尼西亚市场份额第一,菲律宾即食冰淇淋市场份额第二,越南市占率升至行业第二。但国际化并非坦途,贝拉米的教训历历在目:作为澳洲品牌,其在中国市场的有机奶粉市占率从2019年的7.2%跌至2024年的1.8%,被飞鹤、君乐宝等国产品牌超越。

这说明,海外并购若缺乏本土化整合能力,终将沦为"水土不服"的牺牲品。

从行业周期看,乳业的调整或许还将持续。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初超90%的奶牛养殖场亏损,原奶价格仍处15年低位,去产能化加速。这种阵痛虽然残酷,却可能倒逼行业出清低效产能,推动集中度提升。对蒙牛而言,能否抓住周期底部的机遇,取决于三个能力:

一是产品迭代能力,能否在低温奶、功能性乳品等领域持续推出爆款;二是渠道掌控能力,能否平衡线上线下价格体系,深化B端合作;三是全球化运营能力,能否将东南亚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更多区域。

回望蒙牛26年的发展历程,从跟随伊利的"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到缔造特仑苏的千亿梦想,再到如今的转型阵痛,其起伏轨迹正是中国乳业发展的缩影。在消费变革与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蒙牛的选择具有行业镜鉴意义:并购扩张的时代已经落幕,精耕细作的价值竞争正式开启。

正如高飞所言,挑战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当中国乳业从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能够穿越周期的,必然是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掌控核心技术、坚守长期主义的企业。蒙牛的突围之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