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近期成为市场焦点,背后是“资产重组+人民币出海”的双轮驱动。
作为国家电投集团唯一的海外能源资产上市平台,上海电力已被明确赋予“电投国际”的战略定位。这一地位不一般,意味着集团近9500亿的海外资产将通过上海电力实现证券化。
更引人注目的是上海电力在“电力人民币”战略中的独特作用。其土耳电厂成为全球首个全程人民币结算的海外燃煤电站。在风电项目,也有30%的电费采用人民币结算。
随着一带一路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上海电力不仅输出电力,更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宏大的叙事,上海电力的业绩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0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85%。
公司海外项目盈利能力尤其突出,毛利率高达54.93%,远超国内水平。同时,公司燃料成本下降,入厂标煤单价同比降低12.7%,进一步释放了利润空间。
上海电力已从一家传统电力企业,蜕变为具备全球视野的能源平台。市场对它的估值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相比之下,国投电力走的是另一种稳健风格。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7.95亿元,同比增长1.36%。
在来水偏弱与火电受区域供需影响的情况下,这一正增长实属不易。
国投电力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优质的水电资产,尤其是控股雅砻江水电这一稀缺资源。雅砻江流域可开发水电装机3000万千瓦,目前仅投产1920万千瓦,后续成长空间巨大。
两条路径,一种智慧是价值投资,上海电力和国投电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投资逻辑。
上海电力是成长性与题材性的结合,资产注入预期和人民币出海叙事提供了想象空间;国投电力则更注重基本面的稳健,依靠优质水电资产和持续分红创造价值。
一位投资大师曾说过:“投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条又长又湿的雪道。”无论是上海电力可能带来的资产重估,还是国投电力依托水电资产的稳定增长,都需要投资者有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真正的投资不是追逐短期热点,而是发现价值并耐心等待价值实现。
在AI与高端制造推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上海电力和国投电力都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电力行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公用事业到战略资源的价值重估。
投资有时候需要激流勇进,有时候需要静水深流。上海电力的故事可能更激动人心,但国投电力的稳健也不乏是一种智慧。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能够耐心等待、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投资者。
投资不是一天建成的,财富也不是。在投资道路上,慢就是快,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