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的“腾笼换鸟”:佳云科技与旗天科技转型路径深度剖析

用户头像
怀马克
 · 江苏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企业的转型与资本运作时刻上演着复杂的博弈。佳云科技旗天科技(原康奈特)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剥离原有主业、跨界转型、股权交易等一系列操作,展现出极具代表性的资本运作路径。两者虽业务领域不同,但在资本运作逻辑、创始人套利离场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折射出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深层问题与行业规律。值得关注的是,两家公司的原创始人均以较低成本拿回IPO时的主业资产,而原上市公司主体继续存续,形成“人走业空,壳存魂失”的独特现象,这一操作背后的动机与影响更值得深入探讨。

一、资本运作路径对比

(一)旗天科技:从光学镜片到金融科技的跨界转型

旗天科技前身为康奈特,2010年3月以光学眼镜业务IPO,募集资金总额2.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2.526亿元,主要用于偏振光及光致变色树脂镜片生产线建设等主业项目。2010 - 2015年期间,公司累计分红约1000万元(2011年以资本公积金每10股转增6股;2014年每10股派现0.22元;2015年每10股派现0.2元)。随着行业增长瓶颈显现,2015年公司豪掷23.4亿元收购旗计智能,切入银行卡增值业务领域,并于2016年更名“康旗股份”。

2018年,创始人费铮翔以7.5亿元买回光学眼镜业务,次年重组为康耐特光学,并于2021年赴港上市。在资本套现方面,费铮翔通过减持及保留股权实现多轮获利,前后在旗天科技上套现的金额与其买回康耐特的花费差不多,且至今持有旗天科技10%的股权,按市值估算至少还能变现3亿元。2020年,原上市公司更名为“旗天科技”,彻底聚焦金融科技。至此,创始人带走核心主业,原上市公司仅剩转型后的金融科技业务,而港股上市的康耐特光学成为创始人独立掌控的资本新平台。

(二)佳云科技:电涌保护业务的剥离与套现离场

佳云科技(原明家科技)创始人周建林、周建禄兄弟,凭借电涌保护业务实现IPO,募集资金约2.1亿元 ,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1.8亿元。上市后,公司累计分红情况虽未达到巨额规模,但也通过分红回馈股东以稳定市场信心。

佳云科技上市之初的电涌业务,主要是从事电涌保护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作用:电涌保护产品是电气、电子设备电涌防护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被誉为“电气产业的保险丝”,能在电气、电子设备遭遇电涌时起到保护作用,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业务发展:2008年电涌保护产品收入为6737.49万元,到2011年达到峰值18,154.67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9.15%,上市前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不过,随着公司上市及业务多元化发展,电涌保护产品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的占比逐渐下降。2015年,公司并购的广告业务占营业收入的90%,而电涌保护产品业务占比不到10%,成为公司寻求新利润增长点时被剥离的对象。

业务现状:2016年,佳云科技创始人周氏兄弟以9800万元买回原电涌业务资产,此后该业务脱离上市公司体系,成为周氏兄弟的私人资产,其具体经营状况和发展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014年起,公司通过收购进入互联网营销领域,推动股价攀升。2016年,周氏兄弟以9800万元低价买回原电涌业务资产,随后开启大规模套现:弟弟周建禄在2014年、2016年股价高点时分别套现1.5亿、2.5亿;哥哥周建林2016年末一次性套现3.6亿。2017年,兄弟俩将剩余股权以17.6亿价格卖给佳兆业郭英成、郭英智兄弟。累计计算,周氏兄弟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和股权转让,共套现约24亿元,减去9800万购回电涌业务的成本,净赚超23亿元。原电涌业务脱离上市公司体系,成为周氏兄弟的私人资产,而佳云科技则在失去核心业务根基后,逐渐陷入经营困境。

二、“主业回流创始人”的资本运作逻辑

(一)成本与收益的精准算计

1. 低价回购:旗天科技创始人以7.5亿元回购光学眼镜业务,佳云科技周氏兄弟以9800万元买回电涌业务,相较于IPO募资规模及资产原始价值,回购价格显著偏低,为创始人保留了二次资本化的空间。

2. 二次资本化:康耐特光学赴港上市后,市值一度达到47亿港元,创始人通过股权增值实现巨额收益;而佳云科技的电涌业务虽未重新上市,但其作为实体资产仍具备潜在价值。

(二)规避风险与保留后路

1. 隔离风险:将传统主业剥离,可避免原业务可能面临的市场萎缩、技术迭代等风险,同时减少上市公司的经营负担。例如,旗天科技剥离光学眼镜业务后,可集中资源投入金融科技,避免传统业务对新业务的拖累。

2. 保留产业根基:创始人保留主业资产,意味着掌握行业资源、技术和品牌,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若金融科技或互联网营销转型失败,仍可依托原主业东山再起。

(三)资本市场的“双平台”布局

通过剥离主业,创始人实现了“一鱼两吃”:原上市公司继续在A股市场谋求转型,而拿回的主业资产则另寻上市或增值机会(如港股上市、独立融资)。这种模式既维持了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又为创始人开辟了新的资本运作通道。

三、对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公司的长期影响

1. 业务空心化风险:原上市公司失去核心业务后,转型成败直接决定其存亡。旗天科技虽转型金融科技,但因商誉减值、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业绩持续承压;佳云科技在失去电涌业务后,互联网营销业务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陷入亏损与股权危机。

2. 治理结构动荡:创始人离场后,新实控人往往难以快速融入原有业务体系,导致战略摇摆、管理混乱。例如,佳云科技在郭氏兄弟接手后,因决策失误和外部环境变化,陷入经营困境。

(二)对资本市场的冲击

1. 投资者权益受损:创始人通过低价回购主业、高价减持股份等操作实现套利,而中小投资者则承担了股价下跌、业绩下滑的风险,市场公平性受到挑战。

2. 资源错配隐患:若企业将资本运作作为核心目标,而非聚焦主业发展,可能导致资本市场资源流向低效领域,削弱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 监管漏洞暴露:此类操作暴露出监管层对关联交易、资产剥离定价、创始人减持等环节的约束不足,亟需完善制度以防范类似套利行为。

四、反思与启示

1. 强化监管穿透性:需建立更严格的关联交易定价审查机制,要求上市公司详细披露资产剥离的合理性及对中小股东的影响,限制创始人短期内低价回购主业资产的行为。

2. 引导企业聚焦主业: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将资本运作服务于长期战略,避免盲目跨界和“空壳化”转型。

3. 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其对资本运作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完善集体诉讼、赔偿机制,为受损投资者提供救济途径。

佳云科技旗天科技的案例表明,创始人“带走主业、留下空壳”的资本运作模式,本质上是对资本市场规则的利用与突破。唯有通过监管优化、企业自律和投资者觉醒,才能避免此类操作对市场生态的破坏,真正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资本运作后“空壳”公司的市场追捧现象深度解析——以佳云科技旗天科技为例
佳云科技与旗天科技通过剥离IPO原主业实现创始人套利离场后,并未陷入退市困境,反而在资本市场持续引发关注,成为多轮行情中的热点标的。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本质上是资本逐利性、市场预期博弈、监管规则漏洞及行业热点炒作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出A股市场的复杂生态。
一、资本逐利与“壳资源”价值的存续
(一)A股“壳价值”的惯性认知
在注册制全面实施前,A股市场长期存在“借壳上市”需求,使得即便主业空心化的上市公司仍具备潜在的“壳资源”价值。佳云科技和旗天科技虽剥离原主业,但保留了上市公司的合规主体资格,为后续资产注入、重组或跨界并购预留了可能性。例如,旗天科技转型金融科技后,市场曾预期其能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实现爆发式增长;佳云科技在互联网营销领域的布局,也让部分投资者押注其成为数字经济赛道的“潜力股”。
(二)资金博弈的短期套利空间
对于游资和投机资金而言,此类公司市值相对较小、股权结构变动频繁,股价容易受到消息面驱动。以旗天科技为例,其在2021年因数字货币概念炒作,股价短期内涨幅超200%;佳云科技也曾因元宇宙、短视频营销等热点概念被资金追捧。这些资金并不关注公司基本面,而是利用市场情绪和信息差,通过快速拉升和抛售获取价差。
二、概念炒作与市场预期的“造梦空间”
(一)热点概念的“贴标效应”
两家公司在剥离主业后均迅速切入热门赛道:旗天科技进入金融科技领域,与数字货币、大数据征信等概念挂钩;佳云科技则聚焦互联网营销,蹭上元宇宙、AIGC等新兴概念。资本市场对热点题材的追逐,使得投资者更关注公司“未来可能做什么”,而非“现在能做什么”。例如,旗天科技在2020年更名时,市场将其视为金融科技赛道的“新星”,忽视了其商誉减值和业绩亏损的风险。
(二)预期差带来的估值重构
尽管公司核心业务被剥离,但市场仍存在“困境反转”的预期。部分投资者认为,创始人套现离场后,新实控人可能通过资产注入或战略调整实现公司重生。例如,佳兆业郭氏兄弟入主佳云科技时,市场曾期待其借助地产资源与互联网营销业务形成协同,尽管最终未能实现,但这一预期在短期内支撑了股价。
三、监管规则与退市机制的“缓冲地带”
(一)退市制度的渐进性影响
在注册制推行前,A股退市标准主要围绕财务指标(如净利润、净资产),而佳云科技和旗天科技通过资本运作和会计手段,能够维持表面的“合规性”。例如,旗天科技通过出售资产、债务重组等方式避免连续亏损,延缓退市风险;佳云科技则通过广告业务的营收增长掩盖主业缺失的问题。这种操作利用了监管规则的过渡期,为公司保留了存续空间。
(二)信息披露与市场博弈的复杂性
上市公司通过模糊化披露转型进展、夸大新业务前景等方式,营造“想象空间”。例如,旗天科技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多以战略合作协议、概念宣传为主,实际落地项目较少,但市场仍给予较高估值。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公司价值,为炒作提供了温床。
四、风险警示与市场理性回归的必要性
尽管此类公司能在短期内吸引资金,但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1. 业绩持续性存疑:主业剥离后,新业务若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将面临业绩暴雷。例如,佳云科技在失去电涌业务后,互联网营销收入依赖少数客户,抗风险能力薄弱。
2. 监管趋严的潜在风险:随着注册制深化和退市制度完善,“空壳公司”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一旦触及财务造假、重大违法等强制退市条款,股价将面临暴跌。
3. 投资者教育的迫切性:盲目追逐热点概念的散户投资者往往成为“接盘侠”,亟需加强对资本运作风险的认知。
佳云科技与旗天科技的案例揭示了资本市场“投机性”与“成长性”的矛盾。若要实现市场健康发展,需进一步强化监管穿透性,完善退市制度,同时引导投资者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投资”,避免资本无序博弈损害实体经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