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古鳌科技上的操作,算不上完美,却让我对“风口题材+风险控制”有了更具体的体会。分享出来,或许能给同样在题材股中博弈的朋友一点参考。
股市里常说,股票本无好坏,差异只在于切入点和配置、仓位大小、个人喜好,以及期望值。古鳌科技因沾上“稳定币”概念一度成为焦点,风口之下股价确实有过脉冲,但我从一开始就盯着它的“基本面底色”——不算扎实的业绩、模糊的业务关联,让我始终觉得这更像资金短期炒作的游戏。这种“基本面凶险”的判断,成了我操作的定调:可以参与,但绝不能恋战,毕竟你想尝尝肉腥,他可能要卸你胳膊腿;你想博取差价,他或许要吞你本金,这一点在题材股里尤为明显。
最初止盈离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人性里的“手痒”总难避免,看着盘中波动又忍不住回补,结果立刻被按在水下震荡了好几天。这几天里,我反复提醒自己:这种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标的,最怕的就是“闪拉闪崩”——涨起来可能毫无征兆,跌下去更是不讲道理。而且市场永远是“没有买不到,只有买不完,更有卖不掉”,真到了极端行情,想跑都未必有机会。水下的日子让我更加确定,不能抱着“等反弹回本”的侥幸,离场信号一旦出现,必须果断。
转机出现在周五早盘。竞价时我先挂了11.23元卖出,结果成了废单(后来才反应过来,竞价阶段股价波动快,挂单居然成了废单)。好在随后股价冲上涨停,我赶紧改单,借着涨停板的机会先出了一部分;没想到没多久涨停开板,这一下彻底坚定了我清仓的决心——开板往往意味着资金分歧加大,尤其对这种基本面存疑的票来说,很可能是资金借机出货的信号。毕竟,领先一步是先驱,领先两步成先烈,与其赌后续走势,不如彻底落袋,虽然又很快封在涨停,但并不遗憾和懊恼,毕竟买在分歧卖在一致,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财富的增加更是对认知的奖赏,挣钱靠运气,赔钱凭实力。
回头看,整个操作不算精准,甚至有点“狼狈”,但核心逻辑始终清晰:
1. 对“基本面凶险”的标的,绝不把短期风口当长期逻辑,盈利预期要低,离场要快;更要明白你不嫌他假,他不嫌你傻,市场博弈本就是双向选择,别对“概念”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 市场异动(比如水下震荡、涨停开板,尤其是突然的闪拉闪崩)都是重要的“提醒信号”,别等信号变成“警报”才行动;
3. 克服“手痒”和“侥幸”,错了就及时纠错,对了也不贪多——卖出永远是对的,保住本金和利润永远是第一位。
说到底,在A股做题材博弈,赚的本就是“情绪差”的钱。但情绪这东西最没定数,唯有把风险控制刻在操作里,根据自身喜好和风险承受力调整仓位与切入点,才能在风口退去时,不至于摔得太惨。这大概就是古鳌科技这波操作给我的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