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中的台资上市公司:现状与特征解析

用户头像
怀马克
 · 江苏  

在沪深股市的多元化生态中,台资上市公司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不仅见证了两岸经济交流的深化,也凭借自身优势在大陆资本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格局。

上市规模与历程

截至2025年7月,沪深股市中共有61家台资上市公司。2025年7月10日,超颖电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主板IPO审核中成功过会,未来也将成为沪深股市中的台资上市公司之一,将成为第62家。

这一数量的形成历经了长期发展:1993年,厦门灿坤成为首家在深市B股上市的台湾企业,开启了台资企业登陆大陆资本市场的序幕;2003年,浙江国祥制冷(即国祥股份)在沪市挂牌,成为首家A股上市的台资企业,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后,随着大陆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台资企业上市渠道不断拓宽,尤其是科创板和创业板推出后,成为台资企业新的重要上市选择。上纬新材作为专注于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台资企业,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虽并非台资上市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但同样体现了台资企业在大陆资本市场的多样化参与 。

值得注意的是,国祥股份与上纬新材虽同为台资背景,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国祥股份作为“台资A股第一股”,早期凭借空调制冷设备制造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近年来因行业竞争加剧、业务转型缓慢,业绩波动较大,市值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一度因股权结构争议引发市场关注,逐渐褪去了“首股”光环。

上纬新材在发展过程中迎来了高光时刻。2025年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具身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智元机器人拟通过公司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以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的方式,取得上纬新材控制权。此消息一经披露,犹如一颗投入资本市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7月9日复牌首日,上纬新材一开盘就被巨量买单封死在20%的涨停板,此后更是势如破竹,连续9个交易日上演“20CM”一字涨停。到7月22日,高位人气股上纬新材再度涨停,成功晋级连续10个交易日涨停板,累计涨幅超519%,成交超14亿元,强势刷新了A股“20cm”个股的连板纪录 。二级市场上,股价的火箭式蹿升使得上纬新材总市值跃升至194亿元,封单达3.1万手。这一并购计划若顺利完成,智元机器人有望摘得“科创板具身智能第一股”的桂冠,而上纬新材也将借此完成业务的转型升级与战略布局的重塑,开启全新的发展篇章。

分布特征

从交易所分布来看,台资上市公司在沪深两市的分布相对均衡,上交所略占多数。地域分布上,它们高度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其中长三角3省1市合计30家,占比60% ;珠三角10家,占比20%。厦门市的台资上市公司家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上海、深圳、昆山等制造业发达城市也是重要聚集地。

行业分布则与台湾本土优势产业高度契合,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达84%。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大二级行业;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则在总市值占比中位居前三,体现了台资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

企业特征与市场表现

在头部企业中,工业富联立讯精密鹏鼎控股沪电股份等表现突出。工业富联作为鸿海系在大陆的上市主体,市值超2900亿元,以高效代工服务享誉全球;立讯精密总市值超2600亿元,在精密制造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鹏鼎控股和沪电股份则是PCB(印制电路板)行业的龙头,市值分别接近800亿元和600亿元,在细分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股性活跃度方面,合富中国因涉及两岸医疗合作概念且实现“双上市”(大陆A股与台湾资本市场),备受市场关注,股价波动相对频繁;沪电股份则常因业绩利好引发阶段性活跃,展现出较强的市场弹性。

部分台资企业凭借独特行业定位和高附加值脱颖而出。例如,合富中国以“医疗流通+科技赋能”模式为医院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临床诊疗AI辅助系统提升了行业竞争力;钧崴电子在全球电流感测精密电阻领域排名第三,2023年市场份额达7.86%,技术壁垒显著。

经营效益

从盈利能力看,2024年度境内台资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为6.35%。不过,不同企业差异明显:头部科技企业利润率表现亮眼,而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则面临盈利压力,体现了行业分化的特点。

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中的台资上市公司已形成规模适度、分布集中、行业特色鲜明的格局,它们既是两岸经济融合的见证者,也是大陆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在产业升级和两岸合作深化的背景下,有望持续发挥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