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恶炒回落股的“回归魔咒”:五家公司血泪案例揭示残酷真相

用户头像
怀马克
 · 江苏  

在A股市场,“恶炒”如同一场短暂的狂欢——资金借事件、概念、预期推高股价,制造翻倍甚至十倍的“神话”,但狂欢过后,绝大多数标的难逃“震荡下行、估值回归”的魔咒。本文通过正丹股份君正集团古鳌科技明星电力科恒股份五家公司的走势拆解,揭露恶炒回落股的真实走向,为投资者敲响警钟。

一、恶炒回落股的“三段式”宿命

几乎所有脱离基本面的恶炒标的,后续走势都逃不开以下三个阶段,只是时间长短与跌幅深浅略有差异:

1. 快速回调期:获利盘出逃,股价“腰斩”成常态

高位回落初期,前期炒作积累的大量获利盘集中抛售,股价常以急跌、连续阴线形式下探,短期内跌幅普遍达30%-50%,甚至更高。此时成交量放大,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跟风追高者往往被深度套牢。

2. 震荡筑底期:反弹是“诱饵”,横盘磨掉耐心

快速回调后,股价进入漫长震荡,期间可能出现短期反弹,但幅度通常不超过前期跌幅的30%,且缺乏持续资金支撑,反弹后很快再度回落。此阶段成交量逐渐萎缩,市场关注度骤降,筑底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不少投资者在反复震荡中割肉离场。

3. 估值回归期:泡沫破裂,股价向“基本面”看齐

若公司缺乏真实业绩支撑(如纯概念炒作),震荡后股价会进一步向合理估值靠拢,甚至跌破炒作前的低位;若有一定业绩基础,但前期估值严重透支,股价会随业绩增长缓慢消化泡沫,走势以震荡为主,难有大幅回升动力。

唯一可能打破这一规律的,是后续出现行业重大政策利好或公司业绩超预期爆发,但这类情况概率极低,且需结合基本面严格验证。

二、五家公司案例:狂欢过后,一地鸡毛

1. 正丹股份:事件驱动的“过山车”,扩产潮下估值承压

2024年,美国英力士7.5万吨TMA产能永久关停,打破全球供需平衡,TMA价格从1.73万元/吨飙涨至5万元/吨,正丹股份作为全球第三大TMA生产商,业绩短期暴增(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1015.51%),股价随之从2.83元飙升至34.34元,4个月涨幅超11倍,成为市场焦点。

但狂欢很快落幕:

行业暴利引发扩产潮,正丹股份自身规划6.5万吨新产能,常青科技泰达新材等企业跟进,合计新增产能超17万吨,接近当前国内总产能,未来供需或从“缺口”逆转为过剩,TMA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2025年股价进入震荡回落,9月15日收盘价22.96元,较2024年高点跌幅超33%,且主力资金持续流出(9月15日净流出2263.89万元),市场对其业绩持续性的担忧日益加剧。

如今,正丹股份的股价仍依赖TMA价格走势,若未来产品价格下跌,业绩与估值将进一步承压。

2. 君正集团:两度炒作“蚂蚁概念”,终难脱离基本面

君正集团曾两度因“蚂蚁概念”被炒作,却始终未能摆脱“炒概念-回调-横盘”的循环:

第一次(2020年):因持有天弘基金15.6%股权(蚂蚁金服为天弘基金第一大股东),叠加生物疫苗概念,股价从1.1元涨至11.36元,4个月涨幅近9倍。但炒作逻辑与公司核心业务(化工、能源)关联度低,高位后机构集中出货,股价短期内跌至5元,跌幅超50%;

第二次(2024年):蚂蚁概念再度升温,叠加2024年三季报业绩增长(营收同比+30.02%),股价在11月出现短期暴涨,5个交易日拿下3个涨停板,但未能突破前期高点,随后回落至5.28元(2025年9月),较2020年高点仍跌超51%。

最终,君正集团股价长期围绕“4-6元”区间波动,与化工业务10-15倍的合理PE匹配,彻底回归基本面驱动,两次概念炒作留下的只是套牢盘。

3. 古鳌科技:题材炒作“反复冲高”,业绩亏损难撑股价

2021年,古鳌科技因“数字货币、金融科技”题材被热炒,股价从8元左右迅速冲高至25.6元,短短1个多月涨幅超2倍。彼时公司2020年净利润2158-2787万元,同比下降38.02%-52.01%,业绩与股价涨幅严重背离,炒作逻辑单纯依赖题材热度。

炒作退潮后,股价走势尽显颓势:

2021年2月见顶后,3个月内连续阴跌至10元左右,跌幅超60%,成交量随下跌逐步萎缩,市场热情迅速冷却;

2021-2024年长期在6-10元区间震荡,期间虽有数字货币政策刺激的短期反弹(2023年涨至12元),但业绩持续恶化(2022年亏损2.12亿元、2023年亏损1.53亿元),缺乏支撑股价的根本动力,反弹后很快回落;

2025年,受“数字人民币布局、上海稳定币试行”等题材利好,股价一度突破14元,但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收同比下降47.60%、净利润亏损3.55亿元(同比降372.96%),业绩疲软现状未改。截至2025年9月15日,股价在11-12元区间波动(当日收于12.52元,总市值42.58亿),虽高于前期震荡区间,但题材泡沫未完全褪去,股价仍面临“基本面不支撑”的回调压力,后续高度依赖业务能否实现实质性突破。

4. 明星电力:资产注入预期“反复炒”,未落地终是镜花水月

明星电力的股价长期绑定“国企改革、资产注入预期”,但多次炒作均因预期落空而回调:

第一轮(2022年):市场传言国网新源可能注入四川抽水蓄能资产,股价从5元涨至9.8元,1个月涨幅近1倍。但公司未披露任何相关计划,预期落空后股价1个月内跌至6元,跌幅超38%,2022-2024年在5-7元区间震荡;

第二轮(2025年):国网新源资产证券化加速,市场再次炒作注入预期,叠加业绩增长(2024年营收同比+6.6%)、绿色电力+钒矿概念加持,股价突破至12元。但资产注入仍未落地,资金获利了结后,9月股价回落至9.75元,较12元高点回调19%。

当前股价虽高于前期震荡区间,但仍依赖资产注入预期。若后续无实质进展,或业绩增速不及预期,股价仍可能再次回调。

5. 科恒股份新能源概念“两度炒”,业绩疲软难撑高估值

科恒股份曾两度因新能源概念被炒作,却始终受限于业绩疲软:

第一次(2020年):借“锂电池材料、新能源设备”热度,股价从12元涨至35元,1个月涨幅近2倍,但2020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0.23%,业绩与股价脱节。随后股价3个月内跌至18元,2021-2023年在12-20元震荡,因业务竞争力不足(锂电池材料市场份额低于5%、毛利率从21%降至12%),始终无法突破前期高点;

第二次(2025年):因“固态电池”概念、珠海国资委入主预期,股价从9.76元涨至20.85元,6个交易日翻倍。但2025年上半年业绩再度恶化(营收同比-29.15%、净利润亏损9736.2万元),概念炒作退潮后,9月股价在14.88-15.84元区间运行,较2025年高点回调28%。

两次炒作均因业绩无法支撑而回落,如今股价仍由“业绩不佳、业务无亮点”主导,后续若无实质突破,高估值泡沫将进一步挤压。

三、给投资者的警示:远离“恶炒”,坚守基本面

从上述案例可见,恶炒回落股的本质是“脱离基本面的泡沫破裂”——无论是事件驱动、概念关联,还是预期炒作,只要缺乏持续的业绩支撑或实质业务突破,短期反弹都是“诱饵”,长期必然回归基本面。

在此提醒投资者:

1. 警惕“无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尤其是短期内股价暴涨、缺乏核心业务支撑的标的;

2. 关注“实质进展”,如资产注入、产能释放、技术突破等,需以公司公告为准,而非市场传言或券商研报推测;

3. 理性看待估值,结合行业平均PE、公司业绩增速判断估值合理性,避免盲目追高;

4. 若不慎被套,切勿抱有“等待下一轮炒作解套”的幻想,应结合基本面及时止损,避免损失扩大。

A股市场从不缺“神话”,但更不缺“神话破灭”后的悲剧。远离恶炒,坚守基本面,才是长期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