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明确表示“打死不做增程”的技术路线选择,对东安动力(600178)的影响呈现短期结构性调整与长期战略机遇并存的复杂格局。以下从技术路线博弈、市场需求变迁、客户结构优化三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技术路线博弈:增程技术的“权宜之计”与Hi4系统的“长期主义”
长城汽车对增程技术的否定,本质上是混动技术路线的战略分歧。根据其官方技术白皮书,增程式技术在中高速场景下存在能量传递链路过长的缺陷(燃油→机械能→电能→动能),导致效率较直驱低3%。而长城自主研发的Hi4智能四驱混动系统,通过“发动机+双电机”的串并联架构,在中高速场景下缩短三分之二传递路径,效率提升13%,高速爬坡时进一步优化15%-20% 。这种技术路线的差异,直接影响东安动力的业务结构:
1. 传统燃油发动机需求萎缩
长城汽车2025年新能源车型占比目标达80%,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将直接冲击东安动力的传统业务。2024年东安动力发动机业务收入32.6亿元,同比下降18.3%,毛利率仅4.2%,若长城进一步削减燃油发动机订单,传统业务可能加速衰退。
2. 增程器业务的独立性凸显
尽管长城不采用增程技术,但东安动力的增程器业务已形成独立的市场竞争力。2023年其增程器销量超25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稳居行业首位,配套车型包括理想ONE、问界M5、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等明星产品。这种“去长城化”的客户结构,使增程器业务成为东安动力的核心增长极——2024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2%,预计2025年突破40%。
二、市场需求变迁:增程式技术的“过渡性”与“持久性”之争
增程式技术的市场地位存在短期刚需性与长期替代性的矛盾,这对东安动力的业务持续性提出挑战:
1. 短期需求刚性支撑增程器业务增长
中国增程式电动汽车市场正处于高速扩张期,2024年销量突破60万辆,同比增长85%,预计2025年达90-110万辆,2030年超300万辆。这种增长主要由家庭用户对长续航(1000-1400公里)和补能便利性的需求驱动,尤其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地区。东安动力凭借先发优势,已与超过90%的头部新势力达成合作,2024年新能源立项25项,生命周期规划销量310万台,短期内增程器业务仍将保持高景气度。
2. 长期技术替代风险需警惕
随着纯电技术突破(如固态电池量产)和充电网络完善,增程式技术可能逐步退化为“过渡方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多次强调“增程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其Hi4系统通过“四驱平权”战略,已将四驱车型价格下探至15万元级,直接对标增程式车型的性价比优势 。若未来混联技术成为主流,东安动力需加速向混动总成、纯电驱动等领域转型,避免陷入“增程依赖症”。
三、客户结构优化:从“单一依赖”到“多元布局”
东安动力正通过客户多元化与技术跨界融合,对冲长城汽车技术路线调整带来的风险:
1. 新势力客户占比提升
东安动力的增程器客户已从早期的理想汽车扩展至问界、岚图、小鹏等头部新势力。2023年问界系列增程器独家供应商的身份,为其贡献超20万台出货量,占总营收60%以上。2025年Q4,匹配东安增程器的新车型将集中上市,包括鸿蒙智行高端车型尊G700增程版,预计拉动全年营收增长。
2. 海外市场与跨界应用突破
泰国工厂5GWh混动总成产能将于2025年Q2投产,目标辐射东盟市场,预计贡献营收5-8亿元,毛利率较国内高35个百分点。同时,增程发动机技术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迁移,与亿航智能的合作已进入方案验证阶段,打开万亿级低空经济新赛道。
3. 混动系统协同效应释放
子公司坤泰车辆的2DHT混动系统获“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殊荣,综合效率达97%,已配套长安UNIK等车型,2024年出货量超10万台。通过“发动机+电机+电控”一体化设计,混动总成成本较行业平均低12%,毛利率达22%-24%,成为新能源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四、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战略转型期
当前东安动力正处于传统燃油业务收缩与新能源业务扩张的战略阵痛期,核心风险与机遇如下:
1. 短期风险点
应收账款压力:2024年应收账款达5.3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20544.6%,资金链风险不容忽视。
理想订单流失:理想汽车已转向新晨动力采购增程器,若问界等客户出现类似变动,可能冲击短期业绩。
技术路线替代:若增程式市场渗透率提前见顶,而东安动力的混动、纯电技术布局未达预期,可能陷入增长瓶颈。
2. 长期机遇点
增程器技术溢价:M15NTDE增程专用发动机热效率43%,较国内同行高23个百分点,并通过本田混动车型验证,技术壁垒显著。
全球化产能红利:泰国、美国工厂投产后,海外营收占比有望从2024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5年的30%,毛利率提升3-5个百分点。
政策红利释放:美国IRA法案为密歇根工厂提供2.13亿美元税收减免,欧洲《新电池法案》推动碳足迹管理,东安动力的零碳工厂布局可能获得更多订单。
结论:技术路线调整倒逼战略升级
长城汽车“不做增程”的表态,对东安动力而言并非单纯的利空,而是倒逼其加速新能源业务转型的催化剂。短期来看,增程器业务仍将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但需警惕理想等核心客户流失风险;长期来看,混动系统升级、海外产能扩张、跨界技术迁移三大战略,将决定其能否在“后增程时代”重塑竞争力。投资者需重点关注2025年Q2混动总成量产进度、增程订单交付情况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改善情况,若上述指标超预期,东安动力有望在技术路线博弈中实现“弯道超车”。
免责声明
本文仅基于公开市场信息及案例拆解与逻辑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交易指导或个股评价。文中提及的公司名称、项目进度、股价数据等均为案例引用,不代表对相关主体的定性判断。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及专业分析,独立做出投资决策,本文不对任何投资行为的收益或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个人实操:从相对仓位到基本仓位,大额盈利还是回撤可观,节后考虑加仓,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安动力主力持仓情况如下:
主力机构数量为11家,包括3家QFII、6家基金和2家一般法人,持仓量总计24184.18万股,占流通A股的51.84%。
与2024年12月31日相比,主力机构持仓量增加了192.49万股,其中基金净减仓3家,主力净减仓11家。
从十大流通股东来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3759.30万股,占比50.93%,为第一大股东。此外,申韬持股301.77万股,占比0.65%;苏颜翔持股257.29万股,占比0.55%;BARCLAYS BANK PLC持股176.65万股,占比0.38%等。
游资持仓情况,近期数据显示,2025年9月29日游资资金净流出36.64万元,占总成交额的0.52%。9月20日当周,游资资金合计净流出1248.6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