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上游材料龙头,解析云南锗业成长空间

用户头像
春风向阳
 · 北京  

在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2025 年全球 AI 算力需求将较 2023 年增长 8 倍,直接驱动 1.6T 光模块出货量从 2024 年的 150 万只飙升至 2025 年的 600 万只,年复合增长率超 200%。

上游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作为光模块性能的 “核心命脉”,正迎来国产替代与需求爆发的双重机遇。$云南锗业(SZ002428)$ 凭借在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衬底领域的技术垄断性优势,叠加空间太阳能电池用锗晶片、光纤级锗产品的多元布局,成为当前半导体材料赛道中兼具成长确定性与估值弹性的优质标的。

一、光模块上游材料格局,化合物半导体成竞争关键

光模块的成本结构与技术迭代高度依赖上游材料,不同材料的价值占比与技术壁垒呈现显著分层,直接决定下游厂商的竞争力:

第一梯队: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磷化铟、砷化镓)

作为光芯片的核心载体,直接决定光信号的传输速率与稳定性,在 1.6T 光模块中的成本占比高达 35%(800G 模块中占比约 25%)。其中,磷化铟衬底是 1.6T 光模块激光器 / 探测器芯片的唯一适配材料(硅光技术暂无法突破 1.6T 速率下的性能瓶颈),砷化镓则支撑 5G 射频与激光传感等配套环节。全球市场长期被日本住友(InP 市占率 45%)、美国 AXT(GaAs 市占率 30%)垄断,国内替代率仅 20%-25%,政策驱动下的替代空间巨大。

第二梯队:压电材料(铌酸锂、钽酸锂)

主要用于光模块调制器组件,成本占比约 5%-8%,技术壁垒低于化合物半导体,国内天通股份等企业已实现部分替代,竞争相对激烈。

第三梯队:基础封装材料(PCB 基板、蓝宝石衬底)

成本占比约 10%-15%,技术成熟且供应商分散(如深南电路天岳先进),对光模块核心性能影响较小,盈利空间相对有限。

从行业趋势看,随着 1.6T 光模块从 “试产” 转向 “规模量产”(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厂商 2025 年产能规划超 500 万只),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需求缺口将持续扩大。

据 SEMI 数据,2025 年全球磷化铟衬底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元,砷化镓衬底市场规模达 80 亿元,两者合计较 2024 年增长 40%,成为光模块上游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二、光模块核心业务:双品驱动国产替代,深度绑定头部客户,产能释放匹配需求爆发

云南锗业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磷化铟、砷化镓衬底量产技术的企业,通过子公司云南鑫耀实现规模化供货,深度绑定中际旭创、华为等下游龙头,形成“技术壁垒 + 客户粘性 + 产能释放” 的三重增长逻辑。

(一)磷化铟衬底:1.6T 光模块的 “心脏材料”,国产替代唯一标的

1.技术壁垒:国内领先,参数对标国际一流

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 2-4 英寸磷化铟衬底量产的企业,6 英寸产品已进入小批量试产(2025 年 Q4 产能释放),核心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位错密度控制在 500 个 /cm² 以下(日本住友约 300 个 /cm²,国内同行暂无法突破 1000 个 /cm²);

衬底均匀性偏差小于 3%,满足 1.6T 光模块对光芯片一致性的严苛要求;

与九峰山实验室合作开发的外延工艺,将下游光芯片生产成本降低 30%-40%,显著提升客户采购意愿(中际旭创 2025 年 InP 国产化率目标从 30% 提至 50%)。

九峰山实验室 6 英寸磷化铟技术协同细节:作为湖北实验室体系下的化合物半导体专业研发机构(2021 年 2 月成立,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九峰山实验室与云南锗业建立 “联合研发 - 中试 - 量产” 三级合作机制。在 6 英寸磷化铟领域,双方共同突破三大核心技术:一是采用 “垂直梯度凝固法” 优化晶体生长工艺,将单晶缺陷率降低至 0.3% 以下(行业平均 0.8%);二是开发等离子体抛光技术,使衬底表面粗糙度控制在 0.5nm 以内,满足 1.6T 光芯片外延层生长要求;三是建立 “位错密度 - 光电性能” 关联数据库,为定制化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双方合作的 6 英寸中试线已稳定产出样品,位错密度≤300 个 /cm²,良率达 72%,预计 2026 年 Q1 转入量产阶段,比原计划提前 3 个月。

2.产能与客户:绑定龙头,产能释放节奏匹配需求

产能规划:2025 年产能 13.3 万片(2-4 英寸),2026 年扩产至 26 万片(含 6 英寸产能 5 万片),完全覆盖中际旭创、华为的增量需求;

客户合作:2025 年对中际旭创供货 5.32 万片(占其 InP 采购量的 30%+),对应合同金额 9576 万元;华为系订单占比 60%,主要用于 1.6T 光模块研发与 5G 基站配套,合作期限长达 3 年,订单稳定性强;

华为股权深度绑定机制:华为通过旗下哈勃科技于 2020 年战略投资云南锗业控股子公司鑫耀半导体,持股比例达 23.91%,成为第二大股东。双方签订的《增资协议》明确约定:鑫耀半导体需优先向华为及其关联方供应磷化铟、砷化镓衬底,且华为享有产能优先认购权(2025 年锁定 8 万片磷化铟产能,占鑫耀总产能的 53%)。同时,华为向鑫耀半导体派驻核心管理团队:华为海思前光器件研发总监吴浩出任总经理,主导 6 英寸磷化铟量产工艺突破;华为供应链管理专家唐海燕担任生产运营总监,将衬底交付周期从行业平均 45 天压缩至 28 天。这种 “资本 + 技术 + 管理” 的深度绑定模式,使鑫耀半导体 68% 的营收来自华为体系,同时也为云南锗业带来持续的技术迭代支持(如华为昇腾 384 超节点硅光芯片所需锗基材料联合研发);

竞争优势:相较于海外厂商,公司产品价格低 15%-20%(4 英寸衬底报价 4500-5000 元 / 片,日本住友约 5500 元 / 片),且交货周期缩短至 4-6 周(海外厂商需 12-16 周),在光模块厂商降本增效需求下,替代速度持续加快。

3.增长潜力:需求爆发驱动业绩高增

按 2025 年全球 1.6T 光模块出货 600 万只、每只需 3 片 4 英寸 InP 衬底测算,总需求达 1800 万片。公司凭借 30% 的国产替代份额,2025 年营收预计 3 亿元,2026 年随产能释放与份额提升(目标 40%),营收有望突破 6 亿元,2025-2026 年复合增长率 53%,毛利率维持在 40% 以上(高于行业平均 5-8 个百分点)。

(二)砷化镓衬底:多场景覆盖的“基石材料”,抗周期能力突出

1.技术与应用:多领域渗透,打开市场空间

公司砷化镓衬底以半绝缘型为主(占比 70%),规格覆盖 2-4 英寸,纯度达 6N 级(99.9999%),核心应用场景包括:

5G 射频器件:为华为 5G 基站射频功率放大器(PA)提供衬底,产品通过华为严苛的可靠性测试(高低温循环、抗辐射测试),2025 年订单同比增长 25%;

激光传感:用于 3D 面容识别(华为 Mate 60 系列)与无人驾驶激光雷达(小鹏 G9),2025 年相关订单增速达 40%,成为增量主力;

Mini LED 显示:为三安光电华灿光电提供蓝光 LED 芯片基材,受益于 Mini LED 电视渗透率从 2024 年的 8% 提升至 2025 年的15%

2.产能与客户:规模领先,客户结构分散

产能规模:2025 年产能 80 万片 / 年(国内同行北京通美 60 万片 / 年、大庆佳昌 45 万片 / 年),产能利用率维持在 85% 以上,2026 年规划扩产至 120 万片 / 年;

客户结构:华为系占比 40%、军工企业(中电科 13 所 / 55 所)占比 25%、LED 厂商占比 20%、激光器件厂商占比 15%,分散的客户结构有效规避单一行业波动风险(如 2024 年 5G 基站建设放缓时,LED 需求弥补订单缺口,业务营收仍增 18%)。

3.盈利与增长:稳中有进,成第二增长引擎

公司砷化镓衬底毛利率 35%-40%,高于国内同行 5-8 个百分点(主要因规模效应与原料成本优势)。随着 5G 基站建设复苏(2025 年国内规划新建 80 万个)、Mini LED 渗透加速及激光雷达商业化(2025 年装车量超 500 万辆),2025-2027 年业务营收复合增长率预计达 30%,2027 年营收规模有望突破 10 亿元,成为仅次于磷化铟的核心利润来源。

三、突破材料边界,构筑科技长期成长天花板

除光模块核心材料外,云南锗业积极拓展空间太阳能电池用锗晶片、光纤级锗产品等高潜力领域,形成“高端增长 + 稳定现金流” 的业务矩阵,打破传统半导体材料企业的成长瓶颈。

(一)空间太阳能电池用锗晶片:航天新蓝海,打开估值想象空间

1.业务背景与技术优势

空间太阳能电池是卫星、空间站的核心能源部件,而锗晶片因耐高温(-180℃ 至 120℃)、抗辐射(可承受 100krad 辐射剂量)、光电转换效率高(28%-32%,硅基材料仅 18%-22%),成为该领域的唯一适配基材。公司控股孙公司中科鑫圆于 2025 年 3 月启动 “空间太阳能电池用锗晶片建设项目”,计划总产能 250 万片 / 年(折合 4 英寸),2025 年末先形成 125 万片产能,产品已通过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的初步认证,技术参数与美国 AXT 持平,价格低 20%-25%。

2.市场需求与增长潜力

全球商业卫星发射进入爆发期:据 SpaceX 规划,2025-2030 年将发射 4.2 万颗 Starlink 卫星;国内 “星网” 计划 2030 年前部署 12992 颗低轨卫星。按每颗卫星需 500 片锗晶片测算,2030 年全球需求达 500 万片,对应市场规模超 50 亿元(单片报价 1000-1200 元)。公司凭借先发优势,有望占据 30% 以上市场份额,2025 年营收预计 1.5 亿元,2030 年突破 15 亿元,毛利率高达 50% 以上,成为未来 5 年的核心增长极。

(二)光纤级锗产品:业绩“压舱石”,支撑高端业务研发

1.业务基础与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光纤级锗产品供应商,产品包括光纤用四氯化锗(占比 80%)、二氧化锗(占比 20%),主要用于光纤预制棒制造,是 5G 通信与 “东数西算” 工程的基础材料。公司全球市场份额达 30% 以上,批量供货长飞光纤(国内市占率 25%)、烽火通信(国内市占率 18%)及康宁(全球市占率 20%),2024 年业务营收 3.2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35%。

2.需求稳定性与协同价值

尽管光纤级锗产品毛利率较低(20%-25%),但需求稳定(2025 年全球光纤需求同比增长 12%),可为公司提供持续现金流,支撑磷化铟、空间太阳能锗晶片等高端业务的研发投入(2025 年研发费用预计 1.8 亿元,同比增 45%)。此外,该业务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共享锗原料采购渠道,通过与华锡有色(全球最大原生铟资源基地)的战略合作,锗原料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0%-12%,进一步巩固成本优势。

四、三重投资逻辑,估值低估凸显配置价值

(一)三重护城河:技术、资源、业务协同,构筑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1.技术壁垒:化合物半导体国产替代的“破局者”

公司在磷化铟、砷化镓领域的技术积累超过 10 年,拥有专利 58 项(其中发明专利 23 项),是国内唯一同时通过华为、中际旭创、航天科技集团认证的衬底厂商。相较于同行,公司 6 英寸磷化铟试产进度领先 1-2 年,空间太阳能锗晶片认证进度领先国内竞争对手 6-8 个月,技术代差形成核心壁垒。

2.资源协同:锁定上游原料,控制成本波动风险

通过与华锡有色签订长期供货协议(2025-2030 年),锁定铟资源年供应量 50 吨(占国内年产量的 15%),铟原料采购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5%-20%;同时,与云南锗业集团共享锗矿资源,保障光纤级锗产品与空间太阳能锗晶片的原料供应,在铟、锗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中(2025 年铟价同比涨 25%),成本优势持续凸显。

3.业务多元:平衡周期波动,打造“增长 + 稳定” 双引擎

光模块材料业务(磷化铟、砷化镓)受益于 AI 算力需求爆发,具备高成长属性;空间太阳能锗晶片业务打开长期天花板;光纤级锗产品提供稳定现金流。三者形成协同互补,有效规避单一行业周期波动(如光模块价格战、航天发射延迟等风险),保障公司业绩稳健增长。

(二)国产替代加速 + 估值低估,配置窗口显现

1.国产替代加速: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成长确定性强

国家《广东省加快推动光芯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 年)》明确提出 “2027 年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率达 50%”,公司作为核心标的,将直接受益于政策支持(如研发补贴、税收优惠)。从需求端看,2025-2027 年 1.6T 光模块、商业卫星、5G 基站三大领域需求复合增速超 40%,驱动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45%,成长动能强劲。

2.估值低估:对比同行凸显性价比,提升空间广阔

截至 2025 年 9 月,公司市值 177.65 亿元,对应 2025 年动态 PE 约 35 倍,显著低于半导体材料行业平均 50 倍 PE(天岳先进 62 倍、通富微电 48 倍),更低于航天材料企业 80 倍 PE(航天电子 75 倍、中国卫星 85 倍)。若按业务拆分估值:

营收:

磷化铟业务:3 亿元(1.6T 光模块需求驱动,Q3放量);

砷化镓业务:2.5 亿元(5G 射频 + 激光雷达需求);

光纤级锗产品业务:4 亿元(2025 年增速 25%);

空间太阳能锗晶片业务:4亿元(100万片 / 年产能,取中值400 元 / 片)。

军工业务:预计突破 3 亿元(同比 + 50%)

矿产业务:8亿元(保锗锭产能 47.6 吨 / 年,38.08 吨 ×1000 公斤 / 吨 ×1.8 万元 / 公斤 =6.85亿,其他伴生矿1.15亿)

净利润假设:

磷化铟业务:毛利率40%+(高端光模块材料),净利率假设30%;

砷化镓业务:毛利率35%-40%(多场景稳定需求),净利率假设28%;

光纤级锗产品业务:毛利率20%-25%(传统基础材料),净利率假设12%;

空间太阳能锗晶片业务:毛利率50%+(航天蓝海 + 补贴),净利率假设45%;

军工业务:毛利率超 40%(用于导弹制导),净利率假设26%;

矿产业务:毛利率44%(自产矿占比高),净利润假设25%

估值假设:

磷化铟业务:2025 年营收 3 亿元,净利0.9亿,给予 50 倍 PE,估值 45亿元;

砷化镓业务:2025 年营收 2.5 亿元,净利0.7亿,给予 40 倍 PE,估值 28 亿元;

纤级锗产品业务:2025 年营收 4 亿元,净利0.48亿,给予 20 倍 PE,估值9.6亿元;

空间太阳能锗晶片业务:2025 年营收 4亿元,净利1.8,给予 80 倍 PE,估值 144 亿元;

军工业务:2025年营收3亿元,净利0.8亿,给予 50倍 PE,估值40亿元;

矿产业务:2025年营收8亿元(锗价按照1.8万 / 公斤,高盛预测涨价2.5 万元 / 公斤则10亿),净利2亿,给予20倍PE,估值40亿元;

25年假设合理估值 306亿元,估值业绩与净利按照保守估值且产能线不扩的情况,估值修复潜力显著。

风险可控:提前布局应对措施,降低不确定性

1.技术替代风险:硅光技术暂无法突破 1.6T 速率瓶颈,且公司已布局硅光封装基板技术,对冲潜在风险;

2.产能释放风险:6 英寸磷化铟产线设备调试进展顺利,2025 年 Q4 可如期释放 50% 产能;

3.原料波动风险:通过长期协议锁定

(三)2026 年业务增量预测与利润估值

1.空间太阳能锗晶片:卫星组网需求爆发,贡献核心利润

产能与需求:2026 年产能达 250 万片(4 英寸),全球卫星发射量激增(如 GW 星座、G60 星链),预计拉动锗需求 66 吨(约 440 万片),供需缺口显著。云南锗业产能占全球需求的 57%,叠加国产替代溢价,预计产能利用率达 90%(225 万片)。

单价与利润:2025 年上半年单价同比上涨 37%,2026 年供需紧张推动单价升至 500 元 / 片,营收 11.25 亿元;毛利率保守估计按照 40%,净利润 4.5 亿元。

技术壁垒:航天级产品认证周期长(2-3 年),云南锗业作为国内唯一供应商,独享卫星发射红利。

2.磷化铟业务:AI 算力与激光雷达双轮驱动

市场规模与市占率:全球磷化铟光电子市场 2026 年达 56 亿美元(约 400 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规模 117.6 亿元。云南锗业凭借 6 英寸技术突破(成本较 3 英寸降 60%-70%),市占率有望达 30%,营收 35.28 亿元。

毛利率与利润:6 英寸产品毛利率 55%(国际龙头住友电工为 58%),净利润 19.25 亿元。华为、中际旭创等头部客户订单占比超 60%,现金流稳定性高。

技术替代风险:硅光技术在中短距传输渗透率提升至 37%,但 800G 以上光模块仍依赖磷化铟方案,高端市场毛利率维持 50%+。

3.砷化镓业务:5G 射频与汽车电子需求韧性

市场规模与竞争:国内砷化镓衬底市场 2026 年达 55 亿元,云南锗业市占率 38%(技术对标 Qorvo),营收 20.9 亿元。但三安光电华工科技等企业扩产可能挤压份额,毛利率预计降至 35%,净利润 7.315 亿元。

应用场景:5G 基站 PA 需求稳定(单基站用量 0.3kg),汽车激光雷达(L3 + 车型渗透率超 30%)贡献增量,车载 VCSEL 芯片收入占比提升至 25%。

4.光纤级锗产品:5G 与 AI 驱动需求持续增长

量价齐升:2025 年上半年销量、单价同比均增 85%,2026 年营收增至 7 亿元(40% 来自北美高端市场),毛利率 23%,净利润 1.61 亿元。

成本优势:高纯四氯化锗提纯技术突破,单耗下降 15%,叠加锗价上涨(2025 年国内均价 18000 元 /kg),利润弹性显著。

5.其他业务:锗价上涨与军工需求补充利润

红外级锗产品:军用无人机需求激增,营收 5 亿元,毛利率 26%,净利润 1.3亿元。

材料级锗产品:锗价上行周期中,推动营收 10亿元,毛利率 44%,净利润 2.5亿元。

2026年只对业务增量进行评估探讨合理性,26年增量看点一部分是空间太阳能锗晶片产能,另外一部分就是光模块6英寸磷化铟是否放量,估值可自行摁计算器。

五、9 月底行业会议:技术发布与产业协同的关键窗口

(一)会议核心信息与战略意义

云南锗业主办的“2025 新一代半导体晶体材料技术及应用大会” 将于 9 月 26-28 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由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中关村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指导,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联合支持,鑫耀半导体总经理惠峰(同时担任云南锗业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此次会议是国内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年度重要活动,预计吸引超过 500 名产业链参与者,包括华为海思、中际旭创、九峰山实验室、中科院半导体所等核心合作伙伴,将重点探讨大尺寸半导体材料(尤其是 6 英寸磷化铟 / 砷化镓)的量产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拓展,对公司技术转化与客户拓展具有关键推动作用。

(二)会议预期亮点与业务关联

1.6 英寸磷化铟量产进展发布:市场预期公司将在会议期间正式宣布 6 英寸磷化铟衬底量产计划,包括 2026 年 5 万片产能的分阶段释放节奏(Q1 1 万片、Q2 1.5 万片、Q3 1.5 万片、Q4 1 万片),以及与华为海思签订的 6 英寸产品首批订单(预计 3000 片,用于下一代 2.5T 光模块研发)。同时,九峰山实验室将联合发布《6 英寸磷化铟衬底技术白皮书》,披露双方合作的晶体生长、缺陷控制等核心工艺参数,进一步巩固公司技术领先地位。

2.产业链协同签约仪式:据行业消息,会议期间云南锗业将与三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一是与九峰山实验室共建“化合物半导体大尺寸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投入 2000 万元用于 8 英寸磷化铟前瞻技术研发;二是与华为供应链公司签订《2026 年砷化镓衬底供应协议》,锁定 10 万片产能(占华为全年采购量的 40%);三是与国内某卫星制造商达成空间太阳能锗晶片采购意向,预计 2026 年供货量达 5 万片,实现该业务从 “认证” 到 “量产” 的突破。

3.技术主题演讲与行业共识:惠峰博士将发表题为《大尺寸磷化铟衬底在 AI 光互联中的应用》的主旨报告,重点阐述 6 英寸产品在降低 1.6T 光模块成本(预计降幅 15%-20%)、提升芯片集成度方面的优势,同时披露公司在 8 英寸衬底领域的研发进展(目前处于晶体生长阶段,预计 2028 年实现中试)。此外,华为海思光器件研发总监将介绍《硅光芯片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协同发展》,进一步验证锗基材料在硅光技术路线中的不可替代性,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行业背书。

(三)会议对投资逻辑的强化作用

此次会议不仅是公司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业务落地与客户拓展的关键节点。从短期看,6 英寸量产计划的发布将直接催化股价,验证公司在高端材料领域的量产能力;从中长期看,通过会议建立的产业协同网络(尤其是与华为、九峰山实验室的深度合作),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化合物半导体国产替代中的核心地位,为 2026-2027 年营收增长(预计复合增速 50%+)提供确定性支撑。对于投资者而言,会议释放的技术进展与订单信息,可作为判断公司估值修复节奏的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 6 英寸产品的量产时间表与客户反馈,将直接影响市场对公司合理估值的判断(若量产进展超预期,合理估值有望从 450 亿元提升至 500 亿元以上)。

看注:分析仅为个人复盘记录,不构成具体买卖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