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纳科技

用户头像
金豆笔记
 · 广东  

周一清晨,购物中心的运营经理老李打开后台,屏幕上跳动的不只是“多少人进来了”,而是“谁在停”“哪层在逛”“餐饮还是运动最热”。当线下的“人来人往”被像素化、结构化、可计算,这门生意就不再只是卖场管理,而是数据的采集—建模—应用全链条。把这条链条做细、做深、做宽的公司之一,就是汇纳科技

它做的故事,是非常“地上”的商业数字化服务:用AI视觉、传感器和大数据,给购物中心与连锁零售装上“眼睛”“神经”和“中枢”。2004年在上海创立,2017年上市;后来又把能力向公共服务、政务与政法场景延展——这是一条从客流数据公司到AI+数据应用方案商的进化路径。

它到底在卖什么,从“看得见人”到“看懂人”,汇纳的核心仍在商业服务,但产品矩阵已经从单一“客流统计”发展为三条互补主线——客流数据分析系统、远程巡店系统、智能屏管理系统,并叠加数据与运维服务以及大数据平台开发。

第一条主线,客流数据分析系统。这不是简单的“数人头”。它由边端一体的AI视频采集设备、算法识别平台和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组成;既能做去重客流、停留时长、动线与品牌联动,也能通过自研的跨镜Re-ID技术,把同一个顾客在不同摄像头下的行为轨迹“串起来”,让招商定价、业态调整、租金安全、空置率管控都变成有据可依的“经营工程学”。

第二条主线,远程巡店(云盯)。传统巡店成本高、频次低、覆盖弱。云盯用“云存储+云计算+终端软件+智能设备”的SaaS架构,把门店标准执行、人货场状态、陈列与员工作业流程化、可视化、可追踪,覆盖鞋服、3C、餐饮、商超、生鲜等多个垂直行业,累计服务超过1000家知名零售品牌。在行业“守纪律、降成本、提效率”的周期里,这是降本增效的刚需工具。

第三条主线,智能屏管理(南京千目)。在商场、街区、园区、交通枢纽等客流场所,把导视、广告屏、互动屏、移动端应用统一纳入“一个平台、统一调度、按人群投放”,以场景数据驱动数字孪生空间、AR导览、广告直投等业务。目前服务600+商业场景客户,统一管理超过2万块屏终端,覆盖120+城市。智能屏从“卖硬件”走向“运维与运营”,更贴近持续性收入。

金豆每日会在蛐蛐TA小栈分享小故事儿,再继续聊~

.......................................................................................................

金豆蛐蛐TA小栈

竞争的尽头,不是对手,而是自我进化。商业史上最耐人寻味的故事,是诺基亚的陨落。它不是因为缺钱,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因为在智能机转型的关键节点,它选择了“守”,而不是“变”。

很多企业以为竞争对手是别人,其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路径依赖。规模、渠道、利润,这些一度是优势,却可能在环境变化中成为最重的包袱。亚马逊能从卖书起家到无所不卖,不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有无限资源,而是因为它始终愿意打破自我设定的边界。

商业的本质是一场“自我否定”的修炼。真正长久的公司,从来不是最强的,而是最愿意自我更新的。市场从不惧怕弱小,市场只惩罚停滞。所以,当我们谈战略,不只是研究对手,而是要时时追问:如果明天必须重建这家公司,我会用今天的方式吗?敢于不断给自己这个问题的企业,才有资格笑到最后。

商业这点事儿,聊聊就懂了。每日20:30更新商业案例。

.......................................................................................................

先看体检报告,收入、亏损与现金流,财务轮廓显示出典型的“转型期阵痛+现金流修复”: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3亿元(同比-3.43%);归母净利润-2386万元(亏损同比收窄近30%);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067万元(仍为正,但较上年减少)。这意味着业务在“以现金换效率”的节奏中,亏损收窄,但规模增长仍受行业周期和项目结构制约。

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4.19%),归母净利润-340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676万元(显著好转)。2023→2024,收入小幅回落、亏损进一步收窄、现金流维持为正,是“守住现金流、优化结构”的典型轨迹。

订单结构,项目化收入受商场投资节奏影响更大;SaaS与数据服务复购稳定,但体量仍需增强。成本粘性,AI边端设备、运维网络、行业化交付团队带来刚性投入——这是护城河,也是短期利润的“重资产”感。现金流优先,在周期震荡下优先守住正现金流,意味着更强调续费、运维与数据服务,压低一次性重投入项目占比——这与2023—2024年的报表表现一致(现金流为正,利润缓慢修复)。

这门生意的“天花板”,取决于线下零售的真实温度

任何做线下数据的公司,增长的上限都取决于线下零售的基本盘。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9万亿元,同比增长3.5%;线上保持较快增长,线下在结构调整中复苏,便利店、专业店、超市分别增长4.7%、4.2%、2.7%,但百货、专卖略有承压。

对购物中心而言,现实并不“躺赢”:27城600+样本商场平均空置率创近四年新高,城市分化显著——一些城市新增供应高企、存量博弈加剧;另一些则通过调改“逆袭”。这直接影响商场投建、调改与数字化预算节奏,也决定了客流与租金的波动。

零售巨头也在“瘦身”。据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至少有数百家大型超市门店关闭,同时结构性开店与调改并行——线下并非消亡,而是“去低效、保高效”。对汇纳这样的数据服务商,这既是痛点市场(预算紧)、也是机会市场(用数据降本增效)。

换句话说,宏观环境给了两道命题:短期命题,帮助客户“守住经营”——用数据提高招商能力、降空置、控费用、稳毛利;

长期命题,陪客户“重建能力”——把客流、动线、品牌、内容、广告、导视、运营工作流打通,形成数字化的长期机制。

拐点与自救,从“客流公司”到“多场景AI+数据平台”。回看时间线,你能看到公司不断“加杠杆在方法论”:2004—2015,深耕AI视频客流采集与分析,完成全国铺设与行业Know-how积累;2015年“汇客云”平台上线,为后续数据产品化奠基。2017:上市,资本化完成“规模化交付”的前置投入。2019—2021,从“商业数字化”延展到“公共服务与政法”——2020年与商务部合作布局数字政务,2021年布局数字政法,把算法与数据平台能力外溢到To G场景。

合规与壁垒,技术之外,认认真真“守规矩”,用视频、Re-ID等技术分析线下行为,合规不是可选项。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并设置显著提示;用于其他目的须取得个人单独同意。这意味着供应商需要在采集、脱敏、存储、用途限定、告知与授权等环节建立完备机制,并能接受客户与监管的审计。

对汇纳这种“端—边—云—用”全链路公司,合规与安全不仅是成本,还会形成进入壁垒:你要有可信设备、可核验的算法链路、可审计的数据台账,以及覆盖全国的运维与项目交付能力。这些都不是“卖一台设备”能解决的。公司在年报中强调了数据安全与信创适配,并在政企场景中持续交付,说明其在合规与工程化方面积累了“重工艺”的能力。

个“有故事的结尾”:当AI从“看见”走向“理解”

思考这样一个场景:

早高峰,智能屏根据人群画像与动线变化,动态更换内容,把人从B1餐饮“拉”到三层运动。中午,巡店系统自动抓取品牌陈列与SOP异常,生成整改工单,晚间自动复检闭环。夜里,汇客云用当天的客流、销售与天气/活动数据做次日客流与品类热度预测,推送给招商、运营、品牌与保安。这不是“酷科技”,而是每天要赚钱的生意逻辑。它真正改变的是组织——让线下经营从“经验导向”过渡到“数据驱动”。

从这个角度看,汇纳科技的护城河不是单一算法或某个设备,而是把“人—场—货—屏—流程—数据—算法—运维”做成一体化产品与服务。在消费增速中枢下移、线下结构重塑的阶段,能帮客户“当天见效、长期可塑”的公司,才会活得稳。

#汇纳科技# #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