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现在海吉亚医疗是“跌出来的机会”:肿瘤医疗的永续需求与公司高效运营未被定价,当前市值仅反映短期政策扰动,而非床位扩张+技术升级的长期价值。目标3年回报率150%+。原因如下:
从需求侧而言,未来中国肿瘤治疗的需求大爆发,原因如下:
一、40岁后癌症发病率直线上升,每增加1岁风险增3%。《世界人口展望2024》显示中国人口中位数年龄已超40岁,较2020年普查的38.8岁有所上升。
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预计2040年我国肿瘤患者将达4亿(累计病例),结合中国人口下降的趋势,粗略估算,15年后,差不多每三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会患上肿瘤。预计 2040 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将达到 685 万例,死亡 507 万例。
从供给侧出发,肿瘤的医疗资源短缺是常态,但结构性优化可缓解危机.
资源不够——是当前中国肿瘤医疗资源的真实写照,尤其在中西部和县域地区。未来十年需 年均增长15% 的硬件与人力资源投入,同时通过 民营补充、技术下沉、早筛前置 三轨并行,才可能避免“每三人一患癌”演变为“每三人一等床”的医疗挤兑。
那么如何从公立、民营与外资肿瘤医院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呢?本人根据公开资料收集了海吉亚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如下图:
那么接下来讲讲目前公司存在的困境与应对方案:
一、民营医院的信任感不够:一方面,通过以往案例的5年期存活率达到公立医院水平(海吉亚已超过)来逐步建立民众的信任,那么将会拉近与公立同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等指标差别;另一方面,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支持社会办医机构与公立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合作,探索医联体等模式”,预计在不远的将来,领导层们会讨论未来以“医联体”与“分级诊疗方案”来解决肿瘤人口需求远超医疗资源供给的问题。
二、政策与支付方式变革冲击:DRG/DIP医保付费改革目前已在创新中,以“单个病种固定价格区间“的模式会转为”诊疗+效果“等综合评价效果来进行付费,毕竟人不是机器,肿瘤的治疗又极为复杂,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这是高质量有为政府未来出于民生需求会考虑的事。而去年开始,已推行医保次日结,极大缓解了民营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这块目前在三四线城市虽然基于政府债务的压力但也在缓慢推进中。
三、人才上的劣势:基于职称评审、科研资金拨付、顶尖科学带头人等方面,目前在同等竞争情况下,民营医院在人才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尤其中坚力量(能全职的副主任医生+主治医生)会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但看2024年报,海吉亚确实在医生资源这块的投入将较大。(有球友说过了,这里不赘述),另外以我了解到的信息,国家未来的大趋势将会放开民营大型医院的职场自主评审,这点将大幅提升民营医院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分享下公司董事长朱总在业绩说明会上的一些信息:
朱总表示2024年下半年DRG对经营造成的压力远大于2024H1,2025略有好转。患者因为集采在公立医院买不到药效最好的药,朱总认为这对民营医院、外资医院构成机遇。除此外,朱总还提到了诸如海外就医需求等。
在应对措施方面,朱总提到商保,公司已与20多家保险公司签约商保。除了商保,公司也会努力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创新原样药。人员降本方面,朱总提到总部行政人员已从100多人缩减至80多人。关于长安医院的经营情况,管理层表示长安医院在收入和利润方面都有10%到20%的增长。
整体而言,董事长对公司非常看好,从上市以来公司高层一直增持从未减持等信息可见管理层非常在意股价,朱总在业绩会上也提到困难总会过去,将会择时搞并购届时公司股价+业绩迎来戴维斯双击。
最后,目前的估值值得投资吗?
海吉亚是巴菲特价值投资者最爱的”赛道刚性需求+永续经营+现金奶牛+有行业壁垒“等模式,那么就用DCF估值法进行估值,具体的分析过程我不开展了,各位请自行问DS或豆包,相信都会给出你满意的答案。
说结论:海吉亚医疗是“跌出来的机会”,当前85.7亿RMB市值(93.76亿港币)股价已反映 80% 的悲观预期,肿瘤医疗的永续需求与公司高效运营未被定价,当前市值仅反映短期政策扰动,而非床位扩张+技术升级的长期价值。
本人已建立MINI仓,接下去的买股计划是:越跌越买建议。争取在14-16元区间分批建仓,目标3年回报率150%+。
避责声明:以上仅为个人笔记,不作为投资建议。如以此作为操作指导,本人不负任何责任。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