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品牌

用户头像
壹壹陆思考
 · 福建  

若羽臣

做电商代运营起家

2020年上市

十个涨停板后

最高市值达60亿

电商代运营门槛不高

行业竞争激烈

并且同质化严重

若羽臣上市即高峰

之后虽然收入保持增长

但净利润连年下滑

股价自20块

跌至2024年最低4块

公司重点转向自有品牌

家清品牌绽家

保健品牌斐萃

相继增长迅速

尤其是近两年大爆发

带动公司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公司股价也从2024年的4块

迅速上涨至目前的40多块

市值130亿

一年时间

又一个十倍的资本神话

也许是久久为攻 终得始终

但它的同行们可没那么幸运了

壹网壹创 青木科技

丽人丽妆 宝尊电商

依然在激烈地厮杀着

都在指望着自有品牌

哪天也会爆发一下

早些年的电商代运营

的确是风光无限

很多国内外的大品牌

进入中国的线上市场时

大都会通过电商代运营公司

因为他们的确能提供价值

比如

深谙平台规则

了解用户偏好

擅长品牌定位

熟悉营销策划

还能提供完整的落地执行

效果也都很不错

因为那时有先入者红利

后来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

品牌方也都学会了这些路数

就逐渐自建线上团队

代运营公司的价值就小很多了

只能转型自救

从乙方变成甲方

推自有品牌

亲自下场

一场生死未卜的旅行

业绩基本都下滑甚至亏损

再看看有幸上岸的若羽臣

收入虽然从2020的11亿涨到2024年的17亿

但销售费用却从2亿涨到5亿多

从不到20%涨到30%

更离谱的是

2025年上半年

收入13亿

销售费用竟然有6亿

接近50%

原来一年十倍是这么炼出来的

很明显

这些销售费用

大部分都流向了小抖快淘这些平台

也就是说

用户购买它的产品的支出

差不多一半是给了平台

真是买了个寂寞

而且

可以预见的是

这个比例会继续提高

只要公司想要维持收入的上涨

药不能停

上美股份

旗下有众多知名品牌

韩束 一叶子 红色小象

市值近400亿

2020年

收入33亿 净利润只有2亿

销售费用15亿

占收入比50%

2024年

收入涨到68亿 净利润8亿

销售费用40亿

占比超过60%

2025年依然是如此

而它80%以上的收入均来自线上

这么来看

外卖平台20%的抽成已经是很仁慈了

总之

那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线上品牌

其实都是给这些大平台打工的

广大的消费者也是给他们打工的

收这么高的保护费

还不如直接让大家捐给它们得了

看看近些年的那些爆款品牌

可复美 花西子 肌先知 娇润泉

极萌 觅光 温博士

每一个都是起得快 落得也快

只要药一停

销量立即下滑

各领风骚一两年

而且不光是品牌

连主播也是如此

线上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自从这些线上大平台垄断了流量以后

基本上所有的品牌都被裹挟了

不过也样对品牌也挺好的

因为太省事儿了

以前

品牌商们要费尽心思来调研用户需求

精心研发产品打磨品质

仔细琢磨营销方案

讲好品牌故事

传递品牌诉求

耗时又耗力

最后效果还不一定好

现在简单了

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

全部以流量为导向

花钱就行

大力出奇迹

流量上来了

产品卖爆了

你的产品就是消费者需要的

比如护肤品

不管是成分派 地域派 故事派

还是好丽友派

谁有流量

消费者就变成谁的菜

所谓消费者需求

那都是伪命题

因为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

尤其是现在的算法时代

不是你决定自己想要什么

而是算法替你做决定

AI功不可没

以前线下为主的时代

品牌成功的核心策略之一

就是抢商场

因为那时的商场就是流量

但商场对品牌还是有选择跟要求的

不是什么品牌都能进

更不是谁砸钱多就价高者得之

所以当时能进商场的品牌

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品质保障的

因为商场也珍惜自己的品牌

况且

那时商场的抽成也才20%左右

但现在

这些线上平台

基本原则就是竞价排名

不管什么品牌

砸钱就给流量

不然哪儿来那么多的产品质量问题

而那些品牌还自己号称是新锐品牌

以成立不到一年就成为某音某宝销冠而自豪

过不了多久

销冠变消失

后记

9月20日

小熊电器一款养生壶

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

造成一名幼儿全身40%面积烧伤

小熊电器90%的收入来自线上

阅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