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胶管的市场规模及2025年第一季度排名

用户头像
打开思想之门
 · 北京  

经查,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综合数据及市场趋势分析,2025 年全球汽车胶管市场规模预计在87 亿至 180 亿美元之间,具体数值差异主要源于统计口径(如是否包含总成、材料类型)及区域市场分布的不同。这个市场规模复合大市场里捞鱼的概念,因此值得关注。

以下从核心驱动因素、区域市场格局、技术升级方向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驱动因素与市场规模预测

1.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需求结构变化: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动车型)单车胶管用量显著增加。纯电动车单车胶管用量约 20-35 组,混动车可达 40-50 组,为燃油车的 3 倍。新能源车型的热管理系统(电池冷却、电机散热)对耐高温、抗腐蚀胶管的需求激增,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市场规模测算: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 2500 万辆,若按单车胶管价值量 800-1000 元估算,仅新能源领域市场规模即可达200 亿 - 250 亿元人民币(约 28 亿 - 35 亿美元)。

2. 传统燃油车存量替换与升级

排放标准升级:全球多地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法规(如中国国七、欧盟欧七),倒逼燃油车胶管升级为耐高压、低渗透产品。例如,商用车尿素管替换潮预计 2025 年国内市场规模达 27 亿元。

存量市场支撑:全球燃油车保有量超 13 亿辆,售后替换需求稳定。以中国为例,2025 年汽车保有量预计达 3.5 亿辆,若按年均 10% 的替换率、单车胶管价值量 500 元计算,售后市场规模约 175 亿元人民币(约 24 亿美元)。

3. 新兴应用场景拓展

储能与数据中心液冷:液冷技术在储能电站和 AI 服务器中的普及催生新型胶管需求。例如,川环科技的液冷服务器管路已配套英伟达 GB300 方案,预计 2025 年相关收入达 5000 万 - 1 亿元(毛利率 50%)。

氢能源汽车:氢燃料管路的耐氢脆性能要求推动技术突破,头部车企订单预计 2025 年量产,潜在市场空间待释放。

二、区域市场格局与增长潜力

1. 亚太地区主导全球市场

中国市场:2025 年中国汽车胶管市场规模预计占全球35%-40%,达 72 亿 - 75 亿美元(按全球 180 亿美元测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预计 2025 年超 40%)和本地化供应链优势是核心驱动力。例如,比亚迪、华为问界等车企的配套需求带动国内胶管企业收入增长超 20%。

印度与东南亚:新兴市场汽车产量年均增长 5%-8%,轻量化和低成本胶管需求旺盛,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占比提升至 15%。

2. 欧美市场技术壁垒高

高端产品主导:北美和欧洲市场占全球30%-35%,重点布局耐高温(-40°C 至 150°C)、抗振动的高端胶管。例如,盖茨公司、派克汉尼汾等企业通过材料创新(如硅橡胶、芳纶增强层)巩固市场地位。

政策驱动升级:欧盟《新电池法规》要求胶管材料可回收性达 95%,倒逼企业研发环保型产品,预计 2025 年相关市场规模增长 12%。

三、技术升级与材料创新趋势

1. 材料替代与性能提升

轻量化材料普及:尼龙、TPU 等合成材料逐步替代传统橡胶,重量降低 15%-20%,同时满足新能源汽车高压环境需求。例如,三祥科技的 “超低膨胀量轻量化结构” 技术已通过特斯拉 4680 电池包认证。

环保材料应用:生物基橡胶、可回收复合材料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12% 提升至 2025 年的 28%,符合全球双碳目标。

2. 智能化生产与定制化服务

柔性制造能力:小批量多品类的胶管需求(如新能源车型定制化管路)推动企业升级生产线。例如,鹏翎股份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交付周期缩短 30%。

总成化与模块化:胶管与接头、传感器集成的总成产品占比提升至 40%,单车价值量从 500 元增至 800 元以上。

四、不同统计口径下的市场规模差异

橡胶软管 vs. 总成产品

仅统计橡胶软管时,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约87 亿美元(WiseGuyReports 数据)。

若包含总成及其他材料(如尼龙、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可达180 亿 - 245 亿美元(全球环保研究网、QYResearch 数据)。

区域市场统计差异

中国市场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胶管需求增速(15%-20%)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5%-5.3%)。

欧美市场因技术壁垒高,高端胶管均价(约 15 美元 / 米)是中国市场(约 8 美元 / 米)的近 2 倍。

五、结论与投资建议

2025 年汽车胶管市场将呈现传统燃油车稳中有降、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新兴领域爆发式突破的格局。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新能源配套企业:如川环科技(储能液冷管路)、三祥科技(轻量化胶管),受益于单车价值量提升和订单放量。

材料创新龙头:如埃克森美孚(生物基橡胶)、库博标准(可回收复合材料),技术溢价显著。

区域市场机会:东南亚本地化生产企业(如阿波罗轮胎)和欧洲高端胶管供应商(如大陆集团),分别受益于成本优势和政策红利。

建议结合企业技术储备(如耐氢脆、液冷认证)、客户结构(新能源车型占比)及原材料价格波动(橡胶、尼龙)综合评估投资价值。

汽车胶管领域的上市公司较多,根据 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情况,有以下排名情况:

比亚迪(002594),营业总收入 1703.6 亿元。

泰和新材(002254),营业总收入 10.58 亿元。

腾龙股份(603158),营业总收入 8.64 亿元。

鹏翎股份(300375),营业总收入 6.34 亿元。

美晨科技(300237),营业总收入 4.05 亿元。

川环科技(300547),营业总收入 3.16 亿元。

凯盛新材(301069),营业总收入 2.69 亿元。

亚星化学(600319),营业总收入 1.99 亿元。

标榜股份(301181),营业总收入 1.29 亿元。

天普股份(605255),营业总收入 8116.4 万元。

其中,比亚迪业务广泛,汽车胶管只是其众多业务中的一部分。而鹏翎股份川环科技等则是专注于汽车胶管及相关零部件的企业。鹏翎股份是国内汽车胶管行业佼佼者,产品涵盖冷却管路、空调管路等多种汽车流体管路。川环科技是国内车用胶管知名品牌,为各大汽车整车制造厂商提供配套汽车橡胶软管产品。

#产业升级# $川环科技(SZ3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