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清盘人已正式委托瑞银和中信证券为恒大物业(市值 90 亿港元、年收入 128 亿元)寻找买家,尽管谈判处于初步阶段,但其作为恒大系 “最优先处置资产” 的定位已明确。这一动作与兴业银行此前 66 亿接手恒大深圳总部地块的逻辑一脉相承 —— 通过国资背景企业(如深圳安居建业)化解烂尾风险,实现资产价值重构。而恒大物业自身负债率达 88.7%(总负债 77.3 亿元),且深陷 134 亿元存款挪用纠纷,民企接盘动力不足,央国企成为唯一具备风险承担能力的买家。
当前物业行业的整合浪潮,恰似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乳业变局:蒙牛因资金链危机被中粮收购,伊利则在政府支持下维持混合所有制。两者殊途同归 —— 央国企通过接管重塑行业安全底线,最终形成双寡头格局 。如今,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房企债务危机催生的万亿级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正推动中海物业、中交服务等央企系物企加速收编市场。以中海物业为例,其 2024 年管理面积达 4.3 亿平方米,第三方外拓占比 63.3%,依托母公司中国海外发展的资金与政企资源,已成为接盘烂尾项目的核心力量。
• 规模壁垒:券商预测中海物业 2026 年管理面积将突破 5 亿平方米,高毛利基础服务(毛利率 16%)支撑净利润年增 8%-9%,显著优于行业均值;
• 科技赋能:其自主研发的智慧园区系统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AI 安防、机器人服务已覆盖 60% 香港医院项目,数字化降本增效能力形成护城河;
• 资本协同:母公司中海外发展持续输送优质土储,而兴业银行接盘恒大资产的案例表明,金融机构与央企物企的资本联动将加速行业出清。
物业费定价机制正在分化:基础服务受政府限价(如重庆住宅限价 2.09 元 /㎡),但商业物业已实现完全市场化。中海物业等企业通过 “模块化收费”(拆解安保、保洁等套餐)及区块链动态定价技术,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等项目中将纠纷率压降 68%,验证了 “质价相符” 的可行性 。北京、长沙等地新规更强制物业费与服务质量挂钩,赋予业主议价权 —— 这与中粮入主蒙牛后推行供应链透明化的改革逻辑异曲同工。
恒大物业出售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正如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乳业央企寡头,物业行业的 “国进民退” 浪潮将重塑竞争格局。中海物业们凭借资金信用、科技沉淀与政策赋能,不仅接盘资产,更将主导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服务的新范式。未来十年,社区服务的终局属于 “央企航母 + 市场化机制” 的融合体。@管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