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频频增持银行、保险公司
近期,保险行业资本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港交所信息显示,中国平安在金融板块的布局持续加码:8月11日举牌中国太保H股后,12日又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持股达3.75亿股、占比5.04%触发举牌;同期,平安人寿对农业银行H股频繁增持,8月12日单日加仓2651.5万股,持股占农行H股总数突破14%。多家保险公司相互增持、保险机构密集布局银行股的现象,勾勒出金融板块独特的资本图谱,也为A/H股市场行情注入新变量,引发市场对金融板块“连环效应”的深度讨论。
保险增持潮的“战术图谱”
从具体动作看,平安系的增持路径清晰且密集:8月11日举牌中国太保H股,12日又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持股达3.75亿股、占比5.04%触发举牌;同期,平安人寿对农业银行H股持续增持,8月12日单日加仓2651.5万股,持股占农行H股总数突破14%。这种“保险互持+锚定银行”的策略,本质是金融机构基于行业特性与市场环境的主动布局。
保险机构选择相互增持,背后是对行业价值的深度研判。以被举牌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为例,前者2024年归母净利润超500亿元,后者2024年营收4040.89亿元、同比增24.7%,优质的业绩基本面为股权增值提供支撑。同时,H股市场的估值优势(如太保H股市盈率低于A股),让增持具备“低吸布局财务投资”的双重价值。而对银行股的持续加码,更指向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的核心诉求——银行股高股息、低波动的特性,能为保险负债端(如长期保单承诺收益)提供稳定现金流,对冲利率下行周期的配置压力。
“连环效应”的底层逻辑
这一系列操作催生出独特的“左脚踩右脚”上涨模式:银行股因保险增持、市值权重高,股价上涨带动指数;保险机构因持有银行股、自身股权被互持,业绩(投资收益、股权增值)与股价联动提升;而持有同业保险股权的机构,又因被投公司股价上涨,形成“业绩-估值”的正向循环。以金融板块对指数的影响力看,银行、保险作为A/H股市场的权重巨头,其股价异动对指数的拉动效应显著——银行股上涨带动指数走强,保险股依托指数权重与自身业绩双击,进一步放大涨幅,形成“板块协同-指数共振”的螺旋上升。
机遇与隐忧并存的市场生态
这种模式短期确实激活了金融板块活力,为市场注入增量动能,但长期视角下仍需警惕三大风险:其一,“连环逻辑”依赖板块内部闭环,若银行、保险基本面出现分化(如银行资产质量波动、保险保费增长不及预期),连锁反应可能逆向传导,放大下跌风险;其二,估值泡沫隐现——银行股持续上涨后,部分标的估值已偏离历史中枢,保险股的“双击”若脱离业绩支撑,可能沦为资金炒作的短期游戏;其三,市场生态单一化风险,过度聚焦金融权重股,会挤压中小盘、成长股的资金与关注,削弱市场多元韧性。
回归价值本质的长期思考
金融板块的增持潮,本质是机构基于市场环境的策略选择,但市场健康发展不能仅靠“内部循环”。对监管层而言,需关注资本操作的合规性与系统性影响,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关联领域;对投资者而言,应穿透“连环上涨”的表象,审视金融机构真实业绩成色与资产质量;对金融机构自身,短期的股权操作可增厚收益,但长期仍需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本源——保险要深耕保障功能、优化负债管理,银行要聚焦服务实体、筑牢资产质量,唯有基本面扎实,“连环效应”才能从短期炒作转化为长期价值。
当前金融板块的资本博弈,既是市场阶段性特征的体现,也是检验金融机构战略眼光的试金石。“左脚踩右脚”或许能带来短期“升天”的热闹,但市场真正的“星辰大海”,仍需基本面驱动、多元生态支撑的长期向上逻辑。
在当前降息环境下,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面临着复杂且严峻的局面。
寿险公司负债端沉淀了大量过往年度内部报酬率较高的保单,在降息时,资产端收益因市场利率下滑而降低 ,但负债端老负债的成本却难以下调,这使得寿险公司业绩承受着巨大压力。
“左脚踩右脚”的升天模式过度依赖板块内部的联动,缺乏坚实的基本面支撑,稳定性欠佳。通过大幅增加权益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但这不过是暂时的表象。随着市场波动,若权益投资收益无法持续,负债端的压力将难以掩藏,风险终会爆发。
当失去持续向上的动力之后,股价一旦开始下跌,那也是“左脚踩右脚”的“双轮螺旋加速下跌模式”!
在此,特别提示一下投资保险公司的风险。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纯属公益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个人投资行为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归属投资者本人。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