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堂BD肯定是要BD的,差的是钱。
我们不妨根据近期市场上一些实际的BD案例来重新推演一下,看看广生堂的潜在BD价值几何?
百利天恒(2023) 双抗ADC(肿瘤) 百时美施贵宝給了 8亿美元首付款, 84亿美元里程碑 创下当时中国药企BD最高记录,目前l貌似是最大的一笔BD交易。
国际大药企(MNC)对于真正具有颠覆性潜力的药物(尤其是在肿瘤、代谢等重大疾病领域)是愿意支付巨额首付款和总对价的。乙肝功能性治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果广生堂的联合疗法数据足够惊艳,其价值完全有理由对标甚至超越百利天恒的案例。
这就要看广生堂2025年底的II期联合用药数据至关重要了,看这 HBsAg清除率和持久性两个指标,这是“功能性治愈”的金标准。如果数据能显示出较高比例(例如30%以上)的HBsAg清除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那将是颠覆性的,会极大推高BD价值。
再就是安全性问题,还要考虑需要显著优于国内外其他在研方案(如强生、罗氏等巨头的项目)的早期数据。
截止今天广生堂当前市值(260亿)市场的交易逻辑本质是 “期权逻辑” 。完全可以看作是市场为获取这张“可能中得巨额奖金(乙肝功能性治愈+BD首付款+未来销售分成+自身商业化收益)”的彩票所支付的“期权费”。
在当前市场对创新药,尤其是潜在FIC(首创新药)、BIC(最佳同类药)资产极度追捧的背景下,基于未来巨大潜力的“叙事”和“预期”本身就能在短期内创造惊人的市值是合理的,不存在高估。
如果广生堂联合II期数据非常出色(例如HBsAg清除率超预期且安全性良好),成功与一家巨头达成BD,首付款达到10亿美元甚至更高,那么当前260亿的市值可能只是一个起点。市场会开始交易其全球销售额分成的价值,市值有望向更高层级迈进。
广生堂管理层对BD早在2022年就开始提出来了, 基于目前良好的数据,跨国公司处于成本付出代价的考量会提前BD ,因真到成药宣布时,BD要价更高,不如现在下手,性价比很高。因为生物科技投资和跨国药企(MNC)BD交易中的核心博弈逻辑就是这观点。“提前锁定,性价比更高” 的策略,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也是很多MNC会认真考虑的选项。
但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是卖方的要价能力和风险权衡。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MNC可能会想现在下手,以及为什么广生堂可能不会轻易低价出手。
为什么MNC愿意“提前BD”?买方的逻辑:
1. 成本效益最大化(您的核心观点):
如果MNC坚信广生堂的数据最终能成功,那么在II期数据公布前、或在数据优异但尚未被所有人认识到其全部价值时进行投资,可以用相对较低的首付款锁定一个巨大的潜在资产。等到III期成功甚至上市时,价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一种典型的“风险投资”思维,用现在的风险换取未来的超额收益。
2. 战略布局与时间成本:
对于MNC来说,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自己从头研发一个同类药物可能需要5-10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直接收购一个处于临床中后期、数据 promising 的资产,可以立刻填补自身管线空白,节省数年时间,抢占市场先机。提前几年上市带来的销售额损失,可能远高于现在支付的一笔可观的首付款。
3. 排除竞争:
如果不在早期介入,等到数据明朗化,竞品MNC也会蜂拥而至,形成竞价局面,最终推高收购成本。提前与广生堂建立合作关系(甚至独家谈判权),可以有效地将竞争对手排除在外。
为什么广生堂可能“不愿过早BD”?卖方的逻辑:
然而,从广生堂的角度来看,他们同样深谙此道。他们的决策取决于对自身数据有多大的信心。
1. “待价而沽”——数据是最大的筹码:
如果广生堂管理层对2024年底或2025年的II期联合数据有极强的信心,他们认为数据公布后,资产价值会迎来质的飞跃,那么他们现在就没有任何动机以一个“折扣价”出手。
他们的最优策略是:用最少的钱(通过定增)推动临床,咬牙坚持到关键数据读出,然后用一份惊艳的数据报告吸引所有MNC的目光,引发一场竞标战(Bidding War),从而将交易价格最大化。这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做法。
2. 交易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
当前阶段交易:买方占优。MNC会以“II期数据存在风险”、“III期耗资巨大”、“你们急需现金流”为由,极力压低首付款,提高里程碑付款的比例。
数据公布后交易:卖方占优。手握确凿的、优异的数据,广生堂可以强硬地要求巨额的首付款,因为风险已经大幅降低,价值得到了初步验证。
3. “赌一把”的勇气:
创新药研发本身就是一场豪赌。广生堂管理层现在就是在“赌”自己的数据会成功。如果赌赢了,回报是百亿级别的BD收入;如果赌输了,公司可能万劫不复。他们现在不BD,本质上是在用公司的存亡风险,去博一个最大的未来收益。 这种勇气(或者说冒险)是Biotech公司的常态。
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目前肯定有MNC正在和广生堂接触,并且试图用“提前锁定、降低成本”的理由来推动早期合作。
但是,广生堂是否会接受,取决于一个核心因素:他们内部对即将到来的关键数据的信心到底有多强。
如果信心不是绝对十足,那么接受一个条款优厚(比如首付款能覆盖未来几年研发开支)的早期BD协议,是一个降低风险、保证公司生存的理性选择。
如果信心爆棚,那么现在任何低于他们心理价位的报价都会被拒绝。他们宁愿扛着财务压力,也要等到数据公布后去摘取那颗最丰硕的果实。
对于市场而言,这意味着:现在突然宣布一个小额BD协议,可能反而是一个短期利空,因为这暗示管理层对数据信心不足,选择“落袋为安”,提前兑现了部分价值,但也可能牺牲了巨大的上行空间。
公司坚持不BD,持续推进临床,则说明管理层信心十足,愿意“赌一把大的”。这对市场来说是最大的利好信号,但,也伴随着数据失败则满盘皆输的风险(概率🈶但,很小)。
这场博弈的答案,只有广生堂的核心管理层自己知道,我们也能从K线的演绎下窥视到。
利益相关据此投资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