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军费预算增长,军工抄底的标的

用户头像
灵动创意投资
 · 福建  

$雷科防务(SZ002413)$ 雷科防务(002413.SZ)作为国内军工电子领域的核心企业,其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在国防信息化加速推进和低空经济政策红利释放的背景下展现出显著潜力,但短期业绩仍受订单交付周期和研发投入影响。以下结合市场热点与最新动态展开分析:
一、行业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驱动
1. 国防预算结构性倾斜
2025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装备费占比提升至45%,重点投向信息化装备。雷达、卫星导航等信息化装备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增速达18%,2030年占比将提升至40%。雷科防务作为军工雷达市占率10%的龙头企业,其KLJ-7A机载雷达已装备歼-10C等主力机型,分辨率达0.1米级,技术优势显著。此外,公司深度参与低空防御系统建设,填补国内空白,契合“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发展需求 。
2. 低空经济与智能网联爆发
北京、成都等地出台低空经济行动方案,无人机防御、鸟情监测等场景需求激增。雷科防务的低空探测系统已应用于成都天府机场、北京大兴机场,并进入中东军事基地安防项目招标阶段,预计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 。在智能网联领域,公司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通过华为、比亚迪认证,配套问界M9车型,预计2025年Q4量产,单车价值量800元,对应15万辆产能可贡献收入1.2亿元 。
二、核心业务进展与订单兑现
1. 军工订单突破与业绩弹性
2025年公司斩获多个重大订单:中标西部战区高原雷达网升级项目(21亿元)、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固态发射机配套(预计收入9亿元)、特种雷达批产(月产15套,年收入21.6亿元) 。这些订单预计在下半年集中交付,尤其是高原雷达项目Q3确认收入12-15亿元,直接覆盖全年营收缺口 。此外,随歼-20A量产加速,PL-17配套需求将持续释放,预计2025年贡献收入9亿元,毛利率达45% 。
2. 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
2024年研发投入2.22亿元(占营收10%),新增星上光学遥感图像处理芯片等自主技术。量子雷达虽处前沿,但公司在传统雷达领域的技术壁垒稳固,如W波段(94GHz)侦查雷达列装攻击-11无人机,探测精度0.1米 。此外,卫星应用领域的AI芯片在轨处理技术开创先河,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
三、财务表现与风险提示
1. 短期业绩承压与长期潜力
2025年一季度营收2.14亿元(-10.31%),净利润亏损3681万元,主因研发投入增加及订单交付延迟 。但中报预告显示亏损同比收窄(-4000万至-6000万元),下半年随订单确认有望扭亏为盈 。若高原雷达项目Q3确认收入15亿元,全年净利润预计达1.2-1.8亿元 。
2. 现金流与资产减值风险
一季度经营现金流暴跌612.3%,资产减值损失激增9128%,应收账款达10.5亿元,周转天数432天,需关注回款效率 。存货8.63亿元(+3.78%),存在库存积压风险 。不过,公司设立军贸海外服务中心,有望缓解部分风险。
四、市场估值与竞争格局
1. 估值修复空间
当前股价6.48元,市盈率(TTM)-21.25,显著低于军工电子行业平均水平。机构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29.87元,反映对其技术优势与订单弹性的长期看好 。若下半年业绩兑现,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2. 竞争地位与挑战
在军用雷达领域,公司市占率10%,仅次于国睿科技(反隐身雷达市占率领先)。民用市场方面,车载雷达仍处追赶阶段,激光雷达市占率未进前三,但通过华为供应链切入智能网联赛道,技术适配L4级自动驾驶。需警惕华为、禾赛科技等巨头的技术挤压。
五、未来展望与投资逻辑
1. 核心驱动因素
- 国防信息化加速:装备费占比提升与低空防御需求为雷达、导航业务提供增量。
- 民用市场突破:智能网联与低空经济订单放量,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 技术转化落地:星上AI处理、量子雷达等前沿技术逐步商业化。
2. 风险与应对
- 订单交付延迟:依赖军方结算周期,需跟踪高原雷达项目等进展。
- 毛利率下行:军品降价压力与民用市场竞争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 客户集中度高:前五大客户占比超50%,需拓展海外及民用客户。
结论:雷科防务短期业绩受订单周期影响承压,但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支撑长期价值。若21亿元高原雷达项目Q3顺利交付,叠加PL-17配套放量,2025年有望实现盈利拐点。当前估值隐含对短期风险的过度反应,建议关注下半年订单兑现进度及低空经济政策催化,中长期具备翻倍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