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为何大举买入猜想:公司估值分析-灿芯股份(转)

用户头像
用户7218934252
 · 湖北  

灿芯是“ASIC一站式定制+自研IP(YouIP)”的IC设计服务公司,非晶圆代工厂,本质上更接近“平台化设计外包+量产协同”模式。

2025H1营收2.82亿元,同比-52.6%;归母净亏0.61亿元;研发强度32.4%。Q2环比回暖、量产业务环比+24.8%,上半年完成流片项目数130个,同比+81%(为后续量产与营收的“产能”先行指标)。

上半年完成流片验证项目130个,同比+81%;量产业务环比+24.8%,Q2营收呈现“触底反弹”。这些属于设计服务公司的“产能落地前置指标”(更多Tape-out通常在随后2–4个季度逐步转化为量产/结转收入)。

无法参考中芯国际

灿芯的流片,主要是指 客户委托的芯片设计方案完成 RTL/GDSII → tape-out → 委托晶圆厂试产。SMIC的流片是指 生产工艺线进入小规模试产/工艺验证阶段

角色:灿芯本身并不拥有晶圆产能,它负责 芯片定义、前端设计、IP集成、后端版图,再把 GDSII 文件交付给代工厂(比如中芯国际台积电等)流片。

其“设计服务”价值的体现,本质上是“订单 pipeline”的物化。

产品型Fabless与服务型ASIC/设计平台

Fabless有明确的自有产品线;从市场需求出发,自己定义产品规格(比如存储容量、功耗、接口标准),然后完成电路设计,交由晶圆厂(SMIC/台积电)生产,最终打上自己品牌销售。自家产品的迭代。

设计平台,本身没有自有大规模标准化产品,而是为客户(企业/科研机构/汽车厂商/AI初创公司)提供 定制化芯片设计服务

客户带着系统需求/应用场景(比如“我要一颗车规AI芯片”或“我要一颗加密处理ASIC”),灿芯帮它完成:

系统架构定义

IP选型/自研IP嵌入(YouIP)

前端+后端设计

Tape-out → 送代工厂流片

收入模式:收取设计服务费 + 后续量产的“量产服务费/分成”。

维度

兆易创新(Fabless)

灿芯股份(ASIC设计服务)

目标做自己的标准化产品并卖出去帮别人把定制芯片设计出来IP来源自研为主(存储/MCU核心技术)自研+外部授权(YouIP库+第三方IP)Tape-out自家产品流片,目的量产销售客户项目流片,目的验证+后续量产服务营收模式产品销售收入设计服务费 + 量产转化分成风险/壁垒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周期项目转化率、设计效率、IP复用度

谁会找灿芯?

主要是 缺乏完整芯片设计能力的公司/机构,比如:

汽车厂/AI企业/整机厂:想做自研芯片(车规SoC、AI推理加速器),但没有IC设计团队。

中小型硬件厂商:比如做安防、工控、IoT的企业,只能提需求(功耗/接口/算力),没有能力做RTL和流片。

科研院所/初创企业:有算法或架构创新,但缺乏后端设计和量产经验,需要找灿芯帮忙把概念变成芯片。

这些客户 就像把“造车”想法交给代工厂ODM,灿芯相当于“帮你从设计到流片的一条龙”。

流程

我要一颗 每秒推理X TOPS的车规级AI芯片

我要一颗 超低功耗的传感器接口芯片

我要一颗 支持国密算法的安全处理芯片

客户提出应用场景和性能目标,比如:

灿芯作为设计服务商,会把这些“高层次需求”转化为 芯片架构规格书(Spec):包含算力、存储、接口、制程工艺、功耗目标。

后续进入前端设计、IP选型/复用、自研IP嵌入,再交代工厂流片。

客户只要说“我要一个能达到XXX效果的芯片”,灿芯就像一个ODM,帮你从0到1做完。

灿芯的定位 & AI国产替代逻辑

灿芯是ASIC定制芯片设计服务商,不是自己卖通用GPU/CPU,而是帮客户“定制芯片”,包含:车规SoC、安防AI芯片、专用加速器、加密处理器等。

AI算力芯片供不应求 → 大厂优先拿到台积电/英伟达的先进制程,国内车厂、安防企业、行业应用公司拿不到现货或被卡脖子,这时候就会考虑“国产定制芯片”,哪怕制程不是最先进,也能满足需求。

灿芯的价值:

客户只要提出“我要一个能跑YOLO、ResNet的SoC”,灿芯就能用自研IP(YouIP)+第三方IP做成ASIC落地;

这比客户自己招100人设计团队要快很多;

符合中国“国产替代、芯片自主可控”的政策逻辑。

所以:AI+国产替代是灿芯的核心外部驱动力,它不像GPU厂商直接卷性能,而是卷“交付速度+成本可控”。

营业收入下降分析

从2025H1数据看:流片数同比+81%,但营收只有2.82亿元(同比-52%)。这说明:

流片数大幅增长:说明客户需求确实在快速增加,特别是AI/车规/安防等领域。

营收没同步增长:因为设计公司在流片阶段只确认部分设计费,真正的大额营收要等项目转“量产”才体现。

所以这是一种 “订单前置增长 → 财务滞后增长” 的典型模式。

时间周期:从Tape-out到量产,一般要 6–18个月,取决于芯片复杂度、工艺节点和客户测试周期。

简单的IoT/模拟芯片 → 可能6个月就能量产;

芯原股份 vs 灿芯股份

芯原股份:重点在 IP库(GPU、NPU、ISP、SerDes、USB、DDR控制器等),相当于一个“芯片功能零件仓库”。客户可以单独买IP,也可以让芯原帮忙做设计。

灿芯股份:重点在 ASIC定制设计服务。它要为客户做完整的SoC,从系统架构到Tape-out。为了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就会用到成熟IP。

简单来说,所以 灿芯完全可能采购芯原的IP,再集成进自己的ASIC项目里。芯原:像“IP供应商”,卖的是“积木”。灿芯:像“建筑公司”,用这些“积木”+自研模块,帮客户建房子(芯片)。

收入确认与营收预测

流片同比增长81%,把 2025E 直接假设为同比+80%不现实;更合理的做法是:2025 年把它视作“从流片高增长 → 量产滞后兑现”的过渡年,真正的规模增速更可能在 2026 年集中体现

2024 年公司营收 10.90 亿元

直接预测2026E,跨过2025年,这个过程中伴随对ASIC芯片的设计需求,流片不断增加,和部分收入6个月落地,预计2026E相比2024年收入翻倍,即22亿元。

PS思考

参考芯原股份,但是需要打折扣;

灿芯有一定芯原的IP授权业务,主要是芯片设计服务。

芯原PS:以2024年营业收入23.22为基准,目前市值962亿相当于41.83倍PS;2025年H1营收增长4.49%,IP授权Q2环比增长50%;另外一个维度,Q3订单同比增长85.88%;考虑逐步确认收入,假设2026芯原营收增长幅度为60%+,即38亿营业收入;则参考PS为25倍。

再次基础上打折扣,15倍PS较为中性偏保守,灿芯股份市值将达到330亿,目前120亿,有近2倍空间;

若PS折扣到20倍,灿芯市值将达到44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