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SZ002625)$
光启技术与科比特的合作项目聚焦于超材料无人机的研发、生产与市场推广,双方通过技术互补和资源整合,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深度梳理: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定位
1. 技术互补性
光启技术是全球超材料技术的领军者,其超材料4.0技术群可实现电磁调制、结构功能一体化,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10-100倍。科比特则是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隐形龙头,构建了全球首条完整的工业级无人机产业链,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成熟的市场渠道。
合作核心逻辑:光启提供超材料机身结构、航电架构等核心技术,科比特负责整机组装、系统集成及市场推广,共同打造高性能、低成本的无人机产品。
2. 战略目标
双方合作旨在抢占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重点突破长航程、高载荷、强隐身的无人机技术瓶颈。例如,光启计划将1000-2000公里航程的无人机成本压缩至“像手机一样普及”,而科比特通过包销协议(累计采购金额不低于20亿元)为光启提供稳定的市场出口。
二、合作模式与具体内容
1. 生产分工
◦ 光启技术:
◦ 提供全机身超材料结构件,集成天线系统、通信系统等航电模块,实现“材料即架构”的颠覆性设计。
◦ 负责核心技术研发(如超材料隐身、AI集群控制算法)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包括乐山106基地的总装集成与测试验证。
◦ 科比特:
◦ 利用其无人机产业链资源,对光启的超材料结构件进行整机适配与组装,优化生产工艺并降低成本。
◦ 承担民用市场的销售与运营,例如与顺丰合作开通器官转运专线、与地方政府合作部署应急无人机系统等。
2. 产能布局
◦ 光启在乐山建设“先进低空无人机产业链总部基地”,定位为全球最大的超材料无人机生产中心,规划月产能1万架。
◦ 科比特则提供现成的生产厂区资源,例如光启曾在科比特的生产园区内购买独立园区,直接获得一条完整的无人机生产线。
3. 技术融合案例
◦ 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2024年珠海航展上,光启发布全球首款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采用超材料4.0技术,实现续航与载荷能力的数量级提升,并引入AI集群模式。科比特负责该机型的民用版本开发与市场推广。
◦ 隐身无人机:光启的超材料技术可降低无人机的雷达反射面积(RCS),科比特则将其应用于察打一体无人机,提升军事与安防场景的生存能力。
三、合作进展与阶段性成果
1. 产能释放
◦ 2025年3月,光启通过科比特的生产线实现首批超材料无人机量产,主要供应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领域。
◦ 乐山106基地于2025年上半年投产,年内计划完成20亿元订单交付。
2. 技术验证
◦ 光启的超材料无人机在乐山空域完成密集测试,验证了集群协同、远程自主导航等功能。
◦ 科比特的“入云龙II-P”无人机采用光启的超材料机身,载重提升至50公斤,续航时间突破150分钟,已应用于沙特军方订单。
3.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双方合作获得地方政府支持,例如乐山市为光启提供空域测试条件,并联合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
◦ 光启通过引入国资战略投资者(如天津津南国资),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四、挑战与未来规划
1. 技术商业化瓶颈
◦ 超材料无人机的成本控制仍是关键,光启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如乐山基地达产)将单位成本降低30%-50%。
◦ 科比特需优化供应链管理,解决超材料结构件与传统无人机部件的兼容性问题。
2. 市场拓展策略
◦ 民用领域:聚焦医疗救援(如器官转运)、物流配送(顺丰VIP专线)、能源巡检等场景,通过“硬件+服务”模式实现盈利。
◦ 军用领域:探索超材料隐身无人机在察打一体、电子对抗等场景的应用,需突破军品认证壁垒。
3. 长期合作方向
◦ 双方计划联合开发变形无人机、高超声速无人机等下一代产品,结合光启的超材料热防护技术与科比特的动力系统设计能力。
◦ 拓展海外市场,例如通过科比特的全球渠道(如中东、东南亚)推广光启的超材料无人机。
五、总结
光启与科比特的合作是超材料技术产业化与无人机规模化应用的深度融合,双方通过“技术+制造+市场”的闭环模式,有望重塑低空经济格局。短期看,20亿元包销协议与乐山基地产能释放将成为业绩催化剂;长期看,超材料在无人机领域的渗透率提升(如从结构件向全机身、动力系统延伸)将打开更大增长空间。然而,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及政策落地进度仍是影响合作成效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