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电力行业正处于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深度博弈中。火电仍占主导地位,但水电、核电及风光发电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能源结构。根据最新数据,火电发电量占比约66.3%,水电占比13%,核电占比4.7%。值得注意的是,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60%,但因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实际发电量占比仍低于装机比例。在此背景下,长江电力的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华能国际的火电转型与技术革新、中国核电的产能扩张,均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以下从发电结构、公司价值、投资逻辑及未来潜力四方面展开分析。
1. 火电:尽管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火电仍是中国电力供应的“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火电发电量占比约66.3%,主要依赖煤炭(占比54.8%)和天然气。随着煤价回落及容量电价政策落地,火电企业盈利边际改善,但其角色正从“主体能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变。
2. 水电:2025年水电装机达4.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13%。长江电力作为全球最大水电运营商,其三峡、葛洲坝等核心资产贡献稳定现金流。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通过省水技术每年减少发电损失7.1亿千瓦时,叠加非电收入(如船闸服务分成、物流配套)提升,预计带动净利润增长超7亿元/年。
3. 核能:核电发电量占比4.7%,但其装机占比不足2%,因核电站运行效率高,实际发电贡献接近5%。中国核电在建及核准待建机组达19台,2028年后将进入投产高峰期,叠加核电机组折旧周期长(25-30年),未来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1.华能国际
(1)核心优势:国内火电龙头,2025年火电盈利修复显著(煤价中枢下移+容量电价机制),同时风光装机占比提升至30%。
(2)技术护城河:2024年研发投入达16.58亿元,获47项新专利,包括火电设备寿命优化技术(如渗铝涂层专利),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3)投资风险:火电占比逐渐下降,新能源业务尚处爬坡期,短期业绩承压。
(4)投资逻辑:适合中长期投资者,关注其“火电+绿电”双轮驱动模式及成本控制能力。
2.长江电力
(1)核心优势:全球水电龙头,现金流稳定(2024年净利润增速稳健),股息率3.4%。葛洲坝扩能工程直接提升发电效率(年增净利润1.17亿元)并开拓非电收入(物流配套年贡献5000万元)。
(2)护城河:垄断性资产(三峡、葛洲坝)+水电边际成本趋零,防御属性强。
(3)投资风险:水电依赖来水条件,枯水期或影响业绩;非电业务规模较小,增长空间有限。
(4)投资逻辑:低利率环境下“类债资产”属性凸显,适合保守型投资者。
3.中国核电
(1)核心优势:核电双寡头之一,2025年资本开支超1000亿元,2028年后19台机组集中投产将释放业绩弹性。核电毛利率超30%,且市场化电价锚定煤电,具备抗通胀能力。
(2)护城河:技术壁垒+政策支持(“双碳”目标下核电定位为基荷电源)。
(3)投资风险:核电建设周期长,短期回报慢;安全监管趋严可能延缓项目进度。
(4)投资逻辑:长期成长性明确,适合追求高弹性收益的投资者。
1. 华能国际:火电转型关键期,若煤价维持低位且风光装机提速,有望实现盈利反转;但需警惕新能源补贴退坡风险。
2. 长江电力:水电行业天花板明确,但非电业务(如航运、物流)拓展可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3. 中国核电:核电“走出去”战略叠加国内产能释放,未来5年CAGR或超20%,但需耐心等待建设周期兑现。
当前电力行业呈现“传统能源托底、新能源接力”的格局。华能国际凭借火电盈利修复与新能源布局具备中期弹性,长江电力以水电稳定性为防御型配置首选,中国核电则凭借技术壁垒与产能扩张潜力成为长期成长标的。投资者应根据风险偏好选择:长江电力适合稳健型投资者持有,中国核电适合长期布局,而华能国际需关注煤价与新能源并网节奏。未来,随着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电力行业结构性分化将加剧,具备技术、资源或政策护城河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最后我持有华能国际,对于电力行业长期看好,坚持持有。此时此刻奉上李白的诗句:“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华能国际(SH600011)$ $长江电力(SH600900)$ $中国核电(SH6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