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港股科技板块整体呈现回暖态势,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超40%,腾讯控股(市值6万亿港元,动态PE 26倍)与阿里巴巴(市值3.27万亿港元,动态PE20倍)成为领涨龙头。两者估值分化明显:腾讯因社交生态壁垒和游戏出海韧性享受溢价,而阿里受电商竞争与云业务投入期压制,估值低于行业均值及亚马逊。以下从核心竞争力、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展开分析。
1.腾讯:
(1)估值逻辑:当前PE 26倍(近四年高位),但较Meta(25倍)仍有折价,反映市场对其AI商业化潜力(如广告、游戏增效)的认可。年初以来股价涨59%,市值重回6万亿港元。
(2)支撑因素:游戏业务(占收入48%)高速增长(国内+24%,国际收入占比30%),叠加微信生态变现深化(视频号广告收入358亿元,+20%)。
2.阿里巴巴:
(1)估值洼地:PE20倍,仅为腾讯的60%。主因淘天电商面临拼多多、抖音分流,且云业务(占收入11.6%)尚处投入期(三年计划投3800亿元)。
(2)修复契机:通义大模型开源生态领先(衍生模型7万+),AI产品收入连续七季度三位数增长,若云业务利润率提升(目标10%+),估值有望向25倍修复。
1.腾讯:社交垄断 + 全场景AI渗透
(1)微信超级入口:月活14.1亿,用户日均打开12次,形成“支付-内容-小程序”闭环,社交关系链无可替代。
(2)AI技术复用率高:混元大模型接入700+产品,游戏AI队友提升用户时长40分钟/日,广告点击率提升1.5倍,技术中台能力支撑60%场景复用率。
(3)全球化突破:国际游戏收入188亿元(+35%),《沙丘:觉醒》半月销量破百万套,海外数据中心布局中东,弱化地缘风险。
2.阿里巴巴:电商韧性 + 云AI双引擎
(1)供应链与用户壁垒:88VIP会员4600万,菜鸟跨境履约成本低于行业20%,高净值用户生态稳固。
(2)云计算技术领先:阿里云市场份额26.2%(国内第一),自研AI芯片比肩英伟达H20,PolarDB数据库获工行全行级应用,技术专利数行业第一。
(3)开源生态优势:通义千问模型性能超GPT-4o,企业客户超500家,覆盖金融、制造等场景。
1.腾讯的增量空间:
(1)AI驱动变现:元宝助手DAU跻身国内前三,若广告加载率从4%提至7%,可释放百亿级收入;AI医疗覆盖30家三甲医院。
(2)游戏出海加速:目标海外市占率突破5%,《三角洲行动》DAU峰值1200万验证研发能力。
2.阿里巴巴的突围路径:
(1)云AI规模化:2025年云业务目标利润100亿元,若保持50%增长,2029年利润或达500亿元,利润占比升至30%。
(2)国际电商减亏:速卖通Choice中东订单增40%,履约时效缩短30%,亏损率从-15%收窄至-12%。
(3)政策红利:马云“回归”推动科技投入,契合国家硬科技战略,或获政策倾斜。
综合考虑估值水平、核心竞争优势和AI驱动的发展前景,腾讯与阿里巴巴的股票值得长期持有。
支撑后市表现的逻辑基于四方面因素:
1.估值修复空间,国泰海通证券指出,若港股互联网龙头在AI领域持续进展、其估值得到进一步修复,可能明显推动整体恒生科技指数估值抬升。
2.资金面改善,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的大趋势有望长期延续,同时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国际资本可能流入港股寻求更高回报。
3.AI技术商业化加速,腾讯的AI已开始实质性贡献业绩,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也在快速迭代并扩大应用场景。
4.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腾讯的微信交易生态与阿里巴巴的云生态都在不断扩展边界,形成更强的网络效应。
风险因素也需关注:包括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全球宏观经济波动以及AI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配置策略。
腾讯与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港股科技板块的双雄,当前均处于AI技术向业绩转化的临界点:腾讯凭借微信生态与全球化布局,兼具防御性与成长性;阿里则依托云AI基础设施与供应链壁垒,估值修复空间明确。短期港股或受美债波动及政策扰动震荡,但中长期看,两者仍是港股科技主线核心资产。建议维持腾讯≥阿里的配置顺序:腾讯为底仓型首选,阿里为进攻型选项,需密切关注云业务增速及国际电商减亏进展。最后我持有腾讯和阿里,未来继续持有。此时此刻奉上刘过的《盱眙行》:“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腾讯控股(00700)$ $阿里巴巴-W(09988)$ $恒生科技ETF(SH5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