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是风投、腾讯、拼多多是价投

用户头像
舟宿夜江
 · 浙江  

这几天全职带娃,看的东西有限,但一闲下来就会思考前两天反反复复看的两篇内容。一篇是采访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一篇是采访腾讯云宝负责人汤道生的。昨天娃睡午觉时候,和朋友聊天,我把聊天相关内容发出来,以便以后思考。

1.模型是脑袋,但仍旧需要“身体”和“四肢”,大模型应用需要嵌入到具体的场景、生态中去,需要在场景中不断的打磨产品,以便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也就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增长最大的确定性来自于老产品、老场景的“脑袋”更新,仍旧离不开原来的生态。

2.黄仁勋这次讲GPU需求时,也提到不管未来智能体创新如何,当下从传统的CPU快速转换到GPU、AIGC过程中,都需要很大算力。也是描述上述确定性最高的情况。

3.OpenAI以及其它大模型的先后出现后,从刚开始的替代、优化搜索功能、到优化编程功能、再到优化广告、游戏、电商等等行业,都是在践行AIGC的运用离不开传统互联网场景和生态,除了搜索是某种“替代”效应(站位消费者角度),其它优化的行业,大都是效率再提高,而不是替代,是某种“补充”关系。

为什么讲这条,因为我对大模型、AIGC的理解一直有个误区,就是这东西很厉害,看起来会颠覆这,颠覆那,不明白未来到底会产生哪些变化。但看了上述两个文章,我至少明白现阶段对相关公司是有效的补充、协同,而不是替代。因为,大模型是脑袋,离不开场景,暂时看起来也很难离开原有产品,而出现巨大的颠覆。

所以,汤道生讲如果说这次AI革命像哪次的话,可能更像之前的从PC端互联网,过度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过程。

4.

站位消费者角度,如果把大模型置于产品中,就像汤道生所说:“其实,大部分用户不关心模型是谁做的。”因为大家之关心产品好不好用,体验和服务好不好是最重要的。这就衍生出一个思考,可能执意研发甚至应用自己的大模型,并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最优选择。就是做大模型,对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用好各家开源的大模型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DeepSeek、Qwen等开源大模型,未来迎来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最终哪家能胜出作为“底层”操作系统出现是未知的。或许最终会被淘汰,或许能发展成为类似于“安卓”那样的操作系统,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形成安卓、IOS那样的双寡头垄断的格局概率很低,估计最终份额会相当分散。

5.从汤道生采访的话里话外讲,大规模投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不知道未来能否回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这也是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当下一面确实是前途远大的未来,一边又是算不过账的投资,只能边走边看了,需要企业自己去平衡现在和未来。

讲到这,我和朋友总结,阿里这样大规模投入搞数据中心、搞大模型的公司或许是一种风险投资,机会很大,但确定性没那么强,所以股价弹性大。而运用大模型的公司,比如微软苹果、国内腾讯等,包括我们投的拼多多,在这轮大模型、AIGC巨大发展面前,或许弹性没那么大,但最终确定性强。投这些企业,就是降本增效为主,用大模型打磨产品从而更好的提高消费者体验。所以,投资这些企业,更像是价值投资,稳健可以下重手。

6.我们还聊了DeepSeek,我个人非常欣赏梁文峰。他是个做正确事情,且能高效把事情做好的那种人。DeepSeek据说被叫做大模型界“拼多多”,不断的提高性能,且能不断大规模降价,最终或许能拿到一张人工智能船票。DS能在巨头林立的竞争激烈环境中,用有限的资源,有效的组织协调,取得巨大的成绩确实让人刮目相看。我自己也认为,如果大模型差异化会越来越接近的话,谁的成本低,谁就有竞争优势。我觉得,DS从这点看竞争力很强。因为,大模型是置于产品里的,这样企业在选择大模型时,会基于很多要素思考,包括成本要素。

声明:上述都是我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老大还趴在腿上,办公环境太恶劣,到此为止吧,哈哈)

$阿里巴巴(BABA)$ $腾讯控股(00700)$ $腾讯控股(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