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息均来自公司财报、证券日报网、企业公开披露等公开渠道,内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准确性与及时性,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需对自主投资行为负责,本人不对使用本文内容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责。
一、核聚变“工程化突破”重塑赛道,核电仪表国产替代需求再升级
国庆节期间,重磅报道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完成杜瓦底座吊装,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这标志着人类从“核聚变实验”向“发电工程化”的关键跨越,BEST有望在2030年实现核聚变演示发电,较此前“永远的50年”预期大幅提前20年。
从行业逻辑看,核聚变工程化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3月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破亿度,8月江西“星火一号”明确2029年完成装置建设、2030年演示发电,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地方项目,均已从“技术验证”转向“工程落地”。而核电工程化的核心前提之一,是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核电站高温高压、强辐射的特殊环境,对计量仪表的寿命、准确度、抗辐射能力要求远超常规场景,此前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随着BEST等项目推进,国产替代需求已进入“紧迫性爆发期”。
二、天罡股份:核电领域“技术+订单+认证”三重壁垒,北交所独一档的稀缺标的
在当前核电概念炒作中,市场对天罡股份的认知仍停留在“超声水表企业”,却忽视了其在核电核心设备领域的“国产替代硬实力”,这正是核心预期差所在。
1. 技术壁垒:年均千万研发投入,填补国内高温超声仪表空白
公司年均研发投入超1000万元,掌握大口径超声水表核心专利技术,国内唯一完成“核电级高温超声流量计”省级鉴定并通过中核、中广核双认证的民口企业,产品能在核电站高温高压环境下实现精准计量与通讯,工作寿命远超现有智能机械表,直接填补了国内核电领域高温超声计量仪表的空白,性能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直接替代罗斯蒙特、科隆等进口型号,填补国产空白。
对比北交所其他核电概念标的(如基康仪器侧重岩土工程监测、常辅股份聚焦阀门驱动装置),天罡股份的核心优势在于切入核电“计量仪表”这一高壁垒细分赛道,且技术已进入“可落地”阶段,而非单纯的“技术储备”。
2. 订单壁垒:从核岛设备突破到软管国产替代“唯一供应商”
技术优势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订单:2023年公司首次突破核岛设备供应,签订核岛风机合同合计4032万元;2024年更受我国某核工研究院委托,完成43种核电软管国产替代产品研制,成为国内核电软管领域唯一国产替代供应商——这意味着在核电软管进口替代进程中,天罡股份已占据“独家先发优势”,2025H1 营收 1.30 亿元(+22%),归母净利 3053 万元(+36%),毛利率连续 5 年维持 45% 以上,现金流为正,在手订单 2.3 亿元覆盖全年收入,业绩确定性高。随核电项目放量,订单有望持续兑现,三季度年报值得期待。
反观北交所同类型标的,多数仍处于“技术认证”或“小批量供货”阶段,像天罡股份这样同时实现“核岛设备突破+单一品类国产替代独家供应”的企业,在北交所内尚未有第二家。
3. 认证壁垒:中核、中广核双认证,跻身核电供应商核心圈
核电行业的“入场券”是严苛的资质认证,而天罡股份已通过中核集团、中广核两大国内核电巨头的认证——这不仅是对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最高认可,更意味着公司已进入国内核电项目的“核心供应商池”,后续在BEST、“星火一号”等项目的设备招标中,具备天然的竞争优势。
三、北交所核电标的横向对比:天罡股份“稀缺性+成长性”双领先
将天罡股份与北交所其他核电概念标的(基康仪器、常辅股份)及部分主板标的对比,其稀缺性与成长性优势显著:
从数据可见,天罡股份在“核电业务稀缺性”“订单兑现能力”“业绩成长性”三方面,均在北交所核电标的中处于领先地位,且35.87%的净利润增速,也验证了其业务的“盈利真实性”,而非单纯的“概念炒作”。
四、结语:BEST工程化浪潮下,预期差修复空间已打开
当前市场对天罡股份的认知,仍未充分反映其“核电国产替代唯一供应商”的身份,更未意识到BEST等核聚变项目推进带来的“增量需求”。随着核电工程化加速、国产替代政策加码,公司在高温超声仪表、核电软管领域的“独家优势”将持续兑现,而北交所“小市值+高成长”的属性,也为其估值修复提供了弹性。对于关注核电赛道与北交所机遇的投资者而言,天罡股份的预期差机遇,值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