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2 杀疯了!是万兴科技的救赎,还是剪辑软件的末日?

用户头像
产业牛
 · 浙江  

十一Sora 2横空出世,山姆·奥特曼称其为文生视频的GPT3.5时刻,真的有那么浪漫吗?会给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如果都是动动嘴码码字就能搞好视频了,更多的人做视频能否带来更多的人用剪辑软件呢?还有什么是真正关键的但你可能忽略了?

憋了一整个假期,阿牛来分享我的思考。

1、Sora 2是什么?

打开AI视频生成模型能力天花板(实现影视工业级),用文字玩转视频的神器!

物理引擎级真实:牛顿运动定律 + 光线追踪算法,让每个像素都符合现实逻辑。

导演控制台级自由:从镜头参数到场景解构,所有操作无需学习专业术语。

杜比全景声级沉浸:声音不再是画面的附属,而是与视觉共同构建情感场域。

Sora 在音画同步、人物 ID 保持和多镜头叙事上的突破,成为跨越 C 端消费门槛的关键优化。

更关键的是,它配了新的 Sora App,不只能用来创作高质量视频,还加了两个实用功能:

一是能对视频二创(Remix),二是支持“Cameo”(客串)功能,授权后就能把自己的形象放进生成的视频里。一次性满足“做好视频”和“玩视频、分享视频”的需求。

Sora 通过 Cameo 等功能,巧妙地解决了【AI+社交】的难题,将重点放在熟人关系的【低成本 Remix】共创上,而非单纯追求视频质量。

这意味着,定义应用与产品的能力,其重要性正变得与构建模型同样重要。

10月3日,即上线第四天,该应用拿下了苹果美国应用商店 App Store 的免费应用榜第一名(且仍处邀请制、仅限美加iOS),超越了 OpenAI 的 ChatGPT 和谷歌的 Gemini,具备病毒传播的大火潜质。

同时,Sora 2上线即明确“底线规则”:强制水印 + C2PA 溯源元数据、青少年保护与分发节制策略;

同时构建“共赢逻辑”:宣布为权利人提供更多控制权并探索分成,为创作者、平台、用户搭建了长期共存的基础。“短期热度”有望转化为“可持续生态”。

很明显,Sora 2表明OpenAI不只想做一家模型公司,更想做一家消费互联网产品公司。模型可以被快速追赶,但一个成功的产品,其用户和网络效应是很难在一个月内被颠覆的。

OpenAI的新产品也让我们看到AI应用爆发的新思路、强风口。

单就模型能力而言,就像GPT3.5之后国内在1年内的快速跟进,我相信这次不会需要这么久,慢则3个月,快则1个月国内将跟上。

2、万兴科技是谁?

成立于2003年,核心业务是做视频剪辑工具的,目前形成了视频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实用工具四大业务。

公司剪辑工具Filmora(万兴影喵)主攻欧美市场,吃的是相比Adobe Pr、达芬奇、Final Cut等下沉的半专业和业余市场,用户界面友好,更易上手,价格也更便宜。

受益于长、短视频传播形式的爆发和自媒体工作室、个人作者等的兴起,公司视频创意类年营收来到10亿级别,总营收规模也冲击15亿。境外营收占比90%+。

公司产品线扩张复盘如下:

3、Sora 2 可能给万兴带来了什么?短期、长期?

这是我纠结很久,迟迟不能下笔的关键问题。

因为一方面我相信随着这个话题的大热,节后市场不会缺少资金对万兴的炒作,毕竟有23年的资金记忆;另一方面看着海外Adobe的一路回调走势,我想AI时代是否意味着某些工具的护城河突然不见了,这些工具的价值大受冲击?

万兴科技真的受益于这种AI爆发吗?是纯粹炒作还是有价值变化的蛛丝马迹可循?

直到我看到某篇深度研报对公司23年业绩、股价在AI元年共振上行的复盘,才有了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AI新功能的植入可能带来重要的产品提价机会!

万兴于 2022 年 12 月中旬对旗下视频创意核心产品 Filmora 进行大版本更新,发布 Wondershare Filmora V12×万兴喵影2023。集成六大AIGC功能升级,切中用户需求痛点。

Filmora 大版本更新后提价 40%,由 49.9 美元提至 69.9 美元。但客户会买单吗?

业绩会说话!23Q1 公司视频创意产品同比增长超 45%,23H1 公司视频创意产品同比增长超 41%,考虑到视频创意产品线主要产品 Filmora 大版本更新后提价幅度为 40%,可知提价并未影响付费用户热情,AI 赋能公司业务“量价齐升”逻辑得到验证。

这次升级也奠定了公司视频创意业务10亿营收的基本盘。23年Q1-Q4公司营收增速分别为35%、31%、27%、13%,全年营收增速25%。经营杠杆加持下23年归母净利润0.86亿元,增速113%,扣非净利润0.90亿元,增速高达817%。

所以,AI技术的进步和融合,给剪辑类工具带来的是明确的产品升级和短期提价机会,客户愿意为之付费。若产品对应升级,股价有扎实的短期炒作逻辑!仅仅是这样可预料的演进路径,也支持资金的短期买预期。

但这是否意味着成长飞轮的加速呢?从海外Adobe和国内万兴的走势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第一,AI能否带来转化率的持续提升?

比如原来100万广告费能带来300万的营收转化,现在有了AI更酷炫了,能不能变成400万、500万?在短期产品提价时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脉冲,但并没有持续,后续业绩的表现说明一切都归于平静。

第二,AI能否带来工具续费率的提升,客户有粘性?

答案也是否定的。Sora 2等AI产品降低视频领域“技能依赖”,强化“创意筛选”。

AI前时代剪辑工具比拼的是对工作流的理解和积累,产品的打磨;AI后时代模型能力可能成为区分的关键,谁能把天马行空的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镜头语言。

问题是,如果大家接入的都是OpenAI等的API接口呢,差距就没有真的拉开。

而更可怕的是,如果有人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成为黑马呢?比如国内的剪映-即梦组合,快手旗下的可灵等,乾坤未定,皆有可能。

尤其是剪映海外版CapCut,可能随着Tik Tok的生态火热,成为蚕食万兴市场份额的重要竞争对手。

看不到持续性的业绩增长,就像化工、有色等周期品的短期供给扰动涨价,容易成为短期绚丽的烟火,而非支撑股价长牛的坚实基础。

这一局,万兴会如何破解呢?

4、最后的话

一方面,AI 时代的机会比互联网时代大 10 倍甚至 100 倍,但市场也可能更加头部集中。AI 时代的发展速度远超以往,人才、算力、资本都在向头部集中,导致竞争被前置。

这是一个【Go Big or Go Home】的时代:平庸的改良者注定出局。

另一方面,索罗斯曾经说过,“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你会如何思考万兴的价值与股价呢?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讨论。$万兴科技(SZ3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