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企象观测站 企象观测站
2025年08月14日 21:53 广东1980年,湖北谷城一家小蓄电池厂的工人们围坐讨论商标注册,他们本想用“天鹅”却被抢注,最终选择了象征坚韧的“骆驼”,这个意外选择开启了一段中国电池产业的传奇征程。
2025年7月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人潮涌动。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CIBF2025)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12T061展位上,骆驼集团的全矩阵产品——从传统铅酸电池、低压锂电池到钠电池、工商业储能系统一字排开,彰显着这家企业的技术厚度。
“链动全球·赋能绿色·驱动未来”的大会主题在展台背景墙上闪烁。一位白发老者驻足展台前,凝视着最新展示的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图。他是骆驼股份创始人刘国本。四十五年前,他在襄阳谷城县石花镇开了一个电器修理铺;今天,他创立的公司已成为年营收311亿元的中国民企500强企业。
1944年,刘国本出生于湖北襄阳谷城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0年,他和两位同乡在石花镇开办了一家街道小型电器修理厂。八年后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刘国本将修理厂升级为乡镇企业,创办了谷城蓄电池厂。
创业初期的艰辛刻在刘国本的记忆里。当时工厂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全凭一股韧劲在市场中求生存。上世纪80年代,工厂接到一批出口东欧的订单时,却面临没有商标的尴尬。工人们商议选择“天鹅”,寓意展翅高飞,却发现已被同行注册。
“那就用骆驼吧,”刘国本提议道,“它虽不华丽,但能负重前行,耐力持久。”这个看似无奈的选择,却意外地契合了企业精神。
1990年代,刘国本带领企业经历多次改制,从“股份合作制”到“集体买断经营权”,再到完全民有民营。灵活的体制变革激发了企业活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2001年,企业更名为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确立了“骆驼”品牌。此后五年间,骆驼股份相继并购多家蓄电池企业,组建湖北骆驼远大华中蓄电池有限公司和骆驼华南公司,完成了在华中地区的战略布局。
2011年6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钟声响起。骆驼股份成功登陆A股主板,股票代码“601311”,募集资金15亿元。这一刻,标志着骆驼从一家区域性企业走向全国舞台。
“上市真正推动了公司的发展,”时任董事长刘长来回忆道,“很多以前想干却干不了的事,现在都可以启动了。”
资本的力量让骆驼开启了高速扩张。2012年至2014年间,公司先后收购了广西天鹅蓄电池有限公司和扬州阿波罗蓄电池有限公司,完成了对华南、华东市场的布局。2016年,骆驼在新疆建立电池厂和再生基地,同步在华南建设配套的再生铅基地。
收购天鹅蓄电池颇具戏剧性。20多年前,刘国本因“天鹅”商标被注册而选择了“骆驼”;20多年后,骆驼竟将天鹅“迎娶”回家。市场就是这样充满巧合与机遇。
到2021年上市十周年时,骆驼股份的营收已从上市初的20多亿元增长至近100亿元,净利润从2亿多元增至7亿多元。在国内市场,骆驼完成了六大基地布局,铅酸电池年产能达3200万千伏安时,废铅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86万吨/年。
骆驼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在董事长刘长来看来是“产品+服务”的组合拳。但真正让同行望尘莫及的,是其构建的铅酸电池“生产-销售-回收-再生-生产再利用”循环产业闭环。
“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再生铅,一是为了保护环境,二是可以降低成本,”刘长来解释,“铅蓄电池中铅的成本占到70%。等网络建立起来后,发现还有意外收获——扩大销售,增加客户黏性。”
这一“销一收一”模式让骆驼离终端客户无限接近:当车主通过电话或APP发出电池更换需求,骆驼会立即派单到就近网点,工作人员上门更换新电池,并用原包装带走旧电池,实现“不落地,无污染”。
骆驼在每个电池生产基地附近都配套布局了再生资源工厂。截至2023年,公司已建成6个铅回收工厂,废铅蓄电池回收处理能力86万吨/年,规划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年,完全满足公司电池生产需求。
销售和回收网络更是遍布全国:26家省级分公司、235家地市级分公司,签约经销商近2000家,终端网点超过35000家。这张大网让骆驼在汽车配套市场的份额从2011年的13%飙升至2020年的48%,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就像骆驼一样,我们跑得不算快,但耐力比较强,跑着跑着就成了行业第一。”刘长来这样总结公司的成长路径。
面对新能源浪潮,骆驼股份并未固守铅酸电池的江山。早在2011年上市之初,公司就开始投资锂电池项目,但选择了与众不同的技术路线——低压锂电。
2019年,骆驼建成了48V锂电池生产线,拥有三元体系和磷酸铁锂体系产线。2020年,公司建成锂电回收中试线,自主开发了拆解、破碎分选、萃取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锂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循环产业链。
低压锂电池的市场前景可观。相较传统启停系统5%至10%的节油率,48V系统能达到10%至15%。2020年,骆驼48V锂电产品成功配套日产启辰,并取得北汽定点。
与此同时,骆驼积极布局储能领域。2021年10月,公司与三峡电能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在2025年前共同完成不低于150MW分布式光伏项目及1GWh储能项目。仅两个月后,双方就落地了50MWh储能系统项目,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2023年,骆驼宣布在北美建立研发中心,并计划新建年产能超过200万只的低压锂电池生产基地。同时,公司同步建设动力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工厂,退役动力电池处理能力将不低于5万吨/年。
2025年3月,一则公告引发市场关注:骆驼股份宣布与高校联合研发固态电池技术。当投资者询问研发进展时,公司回应:“将加大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布局和投入,积极布局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细分产业,加快从低压电池制造商向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
这一布局在2025年7月的深圳国际电池技术展会上得到充分展示。骆驼集团的全矩阵产品——铅酸电池、低压锂电池、新能源锂电池、电芯、钠电池、多用途锂电池及工商业储能系统集体亮相,展示了其在能源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前瞻布局。
国际市场上,骆驼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2023年1月,公司获得华晨宝马2025-2028铅酸产品项目定点,成为华晨宝马12V铅酸产品的正式供应商。这是骆驼在国内豪华乘用车市场的关键突破。
根据协议,自2025年起,骆驼将为宝马提供AGM系列多类产品,涉及十余款车型配套,合作周期长达4年。该项目被骆驼内部视为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业务。
骆驼的马来西亚工厂一期早已投产,二期也在建设中。该工厂不仅满足当地主机厂需求,还辐射亚太、北美、中东、非洲等高增长区域。未来,骆驼计划在北美、中亚等地继续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真正的全球布局。
2019年,75岁的刘国本辞去董事长职务,但仍是骆驼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在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骆驼集团以311.56亿元营业收入排名全国第426位,同时入围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275位。
如今的骆驼股份,在董事长刘长来的带领下,正步入“青年期”。“我们的业务方向已基本确定,就是围绕汽车做能源服务,尤其是在低压能源领域确保优势地位。”刘长来这样定义公司的未来。
骆驼的未来发展路径聚焦三大方向: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占率、拓展海外市场、布局新能源低压锂电市场。在刘长来看来,“三大方向,每个方向都有潜力再造一个骆驼。”
国内市场,骆驼在新车市场的占有率已近50%,但在汽车后市场只有25%,综合市占率提升空间巨大。海外市场方面,出口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近20%,成长势头迅猛。
骆驼的转型之路,正呼应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路径。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到自主创新,从成本优势到技术领先,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这家企业用45年时间完成了从乡镇修理铺到全球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蜕变。
2025年深圳展会落幕时,骆驼展台前仍聚集着不少国际客商。一位欧洲采购商仔细询问48V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参数,技术人员展示着测试数据:“-40℃环境下仍能保持高倍率放电,已通过多家欧美车厂的验证。”
不远处,创始人刘国本悄然离场。回望展台上方“骆驼集团”的标志,他想起四十多年前那个被迫放弃天鹅选择骆驼的日子。如今,这只曾经不起眼的骆驼已穿越铅酸电池的红海,跨入锂电池的新域,足迹遍布马来西亚、北美和中亚。
骆驼的未来航线已经绘就:从低压电池到储能系统,从铅回收技术到固态电池研发。当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这家从襄阳小镇走出的企业,正用其特有的耐力与韧性,在绿色能源的赛道上奔向下一个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