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螺丝、聊AI、踢足球:这一次,看见更有温度的中兴

用户头像
壹观察
 · 新疆  

中兴作为“数字经济的筑路者”的隐形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看见。

作 者 丨 宿艺

编 辑 丨 子淇

社恐、理工男、足球爱好者,当集齐这三大标签的科技大厂总裁,遇上同为i人的科技内容创作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近日,影视飓风创始人Tim走进中兴通讯西安研究所,与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总裁倪飞一起“探厂”。与中兴长期展示出的克制、理性、技术优先气质相似,倪飞一向少言内敛,习惯以工程师式语言诠释产品理念。但这次对话,却意外地让外界看到一个待人真诚、技术敏锐、“懂技术更懂人”的科技管理者,也感受到一个专业、年轻、愿意走到用户面前的中兴通讯。

镜头前,双方聊技术、拆产品、打螺丝、踢足球、漫谈AI,用一个个关乎日常的话题将科技发展、人的需求、产品与品牌哲学串联,一来一回之间,让原本不常站在聚光灯下的中兴和倪飞焕发出新形象,一下子在年轻群体里“破壁出圈”。

“酒香也怕巷子深。”正如倪飞在访谈中所说,中兴作为“数字经济的筑路者”的隐形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年轻人看见。

所有人都在争当赛车手

但总要有人铺好赛道

Tim探厂当日,恰逢一个值得被记录的节点:中兴第3亿台移动通信终端正式下线,意味着这个深耕通信行业40年的技术派大厂,已经为全球超过3亿用户提供连接服务。

这是一个足够振奋人心的时刻,也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大厂”的荣耀时刻。然而,在本该庆祝的氛围里,Tim却抛出一个略显“尖锐”问题:“如今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厂开始造车,中兴会造车吗?”

面对这个近几年反复被提及的话题,倪飞没有回避。他的回答,也道出了中兴一以贯之的判断与自持:“中兴也造车,但造车的方法不一样,我们选择给车保驾护航。”

这句回答背后潜藏的,是中兴作为“数字经济的筑路者”,对智能时代高速发展的深刻理解。

当前,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快的5G网络,但诸如基站分布不均,建筑物、山体、林木障碍物遮挡,手机天线不足甚至人流密集等现实因素,都会导致信号失真、信号衰落等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网络需求日益增长,但大多数厂商都集中在终端赛场,充分展示“看得见”的能力,少有人愿意站在聚光灯外,着力解决“连接”这件“看不见”的大事,搭建智能社会得以成立的“第一张网”。

就像18世纪末,苏格兰人发明了一种排水良好且耐久性极高的道路结构,为工业革命期间的生产活动和贸易往来提供有力支持那样。来到智能时代,基础设施从“钢筋水泥”转向“网络基座”,中兴同样认为要优先打好基建,铺设一条能够支持智能社会顺利运行的“数字高速公路”。

换句话说,当所有人都在争当飞驰的“赛车手”,中兴仍然选择做智能时代的“铺路人”,全力托起承载新时代商业文明的滚滚车轮。

在此次探厂中,Tim亲眼看到了中兴与车企合作设计生产出来的中国第一款车规级五域(智驾、座舱、智控、安全、网联)融合高性能舱驾SoC芯片,见证中兴作为当前国内极少数可提供芯、端、云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的实力,具像化感知智能化浪潮下,中兴以另一种形式提供的“隐形”价值。

比如,倪飞表示,中兴可以为汽车装上5G车路协同系统这样的“超级神经”,通过实时了解网络和车之间的信息,提高事故预警效率;给制造工厂造“AI血管”,以更高精度的机械臂协作来提升智能汽车落地质量;抑或是用智慧路网减轻堵车现象,调度穿越矿山的无人车队、漂移港口的智能货轮,甚至在地震切断光缆这种极端情况下,中兴的车载应急基站也能弹出生命信号,在应急通信和灾害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中兴通讯来说,我们不认为未来我们一定不会从事造车。但当前,我们希望给车提供大脑、提供云端、提供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倪飞说。

当所有人都在争当赛车手,总要有人铺好赛道。中兴深知,如果没有稳固的地基,赛车速度再快,也只能是一场“空中冲刺”。既然铺设网络、打通信号、构建可靠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样是维系智能世界高速运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中兴愿意先做智能时代的“铺路人”。

这既是中兴选择的一条差异化路线,也是其全局视野下的价值取向结果。

锻造“大师级”的实力

回归“人的温度”

倪飞在视频中说自己是非常资深的“老通信人”。

2001年加入中兴通讯时,移动网络仍未普及,手机还没步入智能化,此后20多年,倪飞完整经历了中国通信技术从2G、3G、4G到5G的跨越发展,也亲历了中兴帮助非洲村民接听人生第一通电话,到让年轻人用随身Wi-Fi直播追梦的无数个发展节点。

在外界看来,倪飞常年扎根技术与产品,擅长用数据、参数、系统架构思考问题。直至这次Tim探厂中兴,人们才直观感受到他在“技术理性”外衣之下的“人文理想”。

作为布局随身WIFI领域已20年的厂商,中兴通讯已连续4年占据随身WIFI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包括在国内高端随身WiFi市场也稳居第一。此次访谈中,Tim同样目睹了中兴随身WiFi产品的制造过程,也与倪飞探讨了中兴多年保持行业领军者优势的秘密。

大师级的技术、大师级的流量、大师级的服务,以及“用户需求先行”产品哲学,是倪飞给出的回答。

大师级的技术,是中兴能够凭借全球专利申请量9.3万件、累计授权专利4.8万件的技术基座,将行业顶级技术、基站级的信号布局,用在随身WiFi上的产品创新上。

比如,中兴可以在随身WiFi产品中首发内置NFC,实现轻触手机自动配对,显著改善使用体验;又如U60 Pro搭载有9根天线,其中5根专攻5G高速、4根抗干扰,还有2根负责省电待机,不仅可做到下载速度4.29Gbps、48小时不断电、在珠峰大本营也能抓取信号,而且支持最多64台设备连接,仿佛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移动基站”,越是“人多、事急、数据大”的极限场景,越是能体现其关键作用。

大师级的流量,即中兴随身WiFi产品内置中兴官方流量卡,其中流量由三大基础运营商直供。目前,中兴随身WiFi产品的流量已经覆盖全球 140 多个国家,并且都已经过中兴通讯技术工程师的严格实地测试,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广泛、更稳定的网络。

倪飞特别提到,中兴随身WiFi可以用一个套餐涵盖全球大部分运营商,再加上中兴自研的AI自动选网功能,产品懂得按照需求配置最合适的网络,自主做到“哪个网好用哪个”,不管是进出电梯还是出入密集场所,都不用操心流量切换问题。

再是大师级的服务,指中兴随身WiFi产品在国内国外都配备了专业客服团队,也包括在海外流量耗尽后,会自动切换至基础保障通道,支持微信文字消息,最大程度避免在海外出行断联的情况,做到全程安心守护。

聊完三个“大师级”的硬核实力之后,倪飞又进一步崭露产品技术背后的温度,也就是中兴内部“用户需求先行”的产品哲学。

“产品设计要从用户需求洞察出发,不然就只能做出自嗨型的产品。”倪飞透露,2005年研发首款3G手机时,团队内部实验室数据全部显示优异,然而真正推出市场后,却被用户投诉“发热像暖手宝”。也是从那时起,倪飞彻头彻尾地意识到,工程师眼中的“技术巅峰”,可能只是用户手里的“烫手山芋”,所有创新终要回归“人的温度”。

因此,在全新U30 Pro的设计过程中,中兴随身WiFi设计团队始终秉承着“不给用户找麻烦”的初衷,因此催生了可交互触控屏,让用户可以直观看到现在是什么模式、查看连接设备状态,在心理上有一个更自然直接的交互体验;还为iPhone用户增加了NFC一碰即联的功能,让安卓和iPhone用户都能享受到“傻瓜式”的操作体验。

“把简单留给用户,把复杂留给自己。把通信黑科技变成超省心的体验。”倪飞总结。

面向未来,随着户外野营、街边经营、车载休憩等场景持续增长,随身Wi-Fi也将逐步发展为“生活刚需”。而中兴作为全球随身WiFi领军者,也将针对不同场景需求和环境特征推出相应产品,让人和世界更高效地连接。

正如倪飞所说,中兴想做的,其实是连接规则的制定者。“我们想以大师级的技术为基础,以大师级的流量为桥梁,以大师级的服务为保障,让这个世界永不断联。”

做产品就像踢球

配合好才能全场畅赢

中兴通讯的西安研究所园区内部,建有一个大型足球场。此次访谈中,Tim专门带了一颗足球和一部无人机,拍摄了一部倪飞在绿茵场上奔跑、竞逐、射门的运动大片,让更多人看到倪飞作为“足球爱好者”的另一面。

轻松运动过后,Tim与倪飞在足球场边席地而坐,聊起做产品和踢球之间的相似之处。

“足球踢了很多年,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团队协作。”倪飞说,团队里总有不同的分工,前锋进球好比峰值网速冲到1200Mbps,但赢球还得靠后卫守续航、算法为中场做调度。每个终端产品,某种程度上就像一支球队,配合好了才能赢得胜利。

跟随这一视角继续延伸,中国智能产业的发展,何尝不像是一场多人协作的足球赛事?

每一辆智能汽车、每一台智慧家电、每一部AI终端,都是场上的“明星选手”,但如果没有一套稳定可靠的基础网络设施、通信协议、边缘能力与数据保障,这些“球员”将无法被调度,也难以配合赢得最终胜利。

这样再看,中兴虽不是聚光灯下万众瞩目的前锋,却是这场智能时代“足球赛事”中的隐形MVP(最有价值球员),其提供的是“看不见却极其关键”的价值托举,就像一条铺平的赛道,助力全场畅赢。

探厂最后,Tim也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大方谈及年轻群体关于智能时代下的普遍焦虑。

作为一名见惯时代技术此起彼伏的“通信老兵”,倪飞认为,技术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我们要把AI当成一个工具,去实现自己的很多想法。同时,要始终具备对AI的掌控权,让你自己来+AI,而不是让AI+你。”

可以说,借由这次探厂,Tim以一个年轻用户的好奇视角,打开了中兴原本对公众半掩的窗,而倪飞也以极具诚意和“讲人话”式的表达,卸下了“理工男”“科技大厂总裁”的刻板标签,将“人”从技术逻辑的背后拉回到叙述中心。

这场对话不关乎宏大叙事,也没有刻意制造惊喜感,却用一次“打螺丝”“拆产品”“聊足球”的亲切交流,让外界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温度的中兴,也让中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触达更多年轻用户群体。

也许,这正是一个科技品牌践行长期主义的该有的样子:以踏实的技术和产品为锚点,以深刻的洞察为支撑,在看似平常的时刻中,为下一轮跃迁打好地基,在润物细无声的交流之间,完成一次次“更靠近用户”的进化。

此次邀请影视飓风Tim探厂,是一次关于科技理想与人本思维的同频共振,也是一场将“老品牌”深刻嵌入“新语境”的成功尝试。

中兴正走在这样一条与年轻用户并肩而行的路上,不疾不徐,坚定向前。

END

「壹观察」创始人宿艺

原搜狐科技通信主编

丨智能硬件丨通信丨新零售丨人工智能丨

丨智联网汽车丨智能家居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