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以看看。
要是在衰退的行业里,产品又没什么差异化,这类企业,投资者最好躲远点。
东方雨虹就是个典型例子。
投资史上这种例子不少。
巴菲特就举过美国钢铁行业的例子。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美国钢铁行业就因为产能过剩、技术跟不上、人工成本又高,再加上日本那边低价钢材进来冲击,整个行业都不行了。好多中小型钢铁企业扛不住设备更新的成本,也顶不住市场竞争,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1986 年美国钢铁公司还关了宾夕法尼亚州的部分工厂,裁了好几万人。
巴菲特那时候就特意避开了那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他觉得,这些企业没什么技术优势,成本也控制不住,行业往下走的时候根本撑不住。像伯利恒钢铁这些公司,就因为老用传统工艺,跟日本钢铁企业没法比,最后 2001 年就申请破产了。
巴菲特自己早年投伯克希尔纺织厂的教训,也是个典型。20 世纪 60 年代,全球纺织业因为产能往亚洲转移,开始走下坡路。伯克希尔纺织厂的设备又旧,成本又高,巴菲特再怎么想办法改善也没用,最后还是在 1985 年关了。这事儿让他明白:行业在衰退的时候,就算管理层再努力,竞争力弱的企业也扭转不了局面。
他在 1985 年致股东的信里就说过纺织行业的教训:“我们在纺织行业的投资是个典型的‘价值陷阱’。虽然我们是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买下伯克希尔纺织厂的,但行业衰退的大趋势挡不住。这家企业没什么技术优势,也没规模效应,跟亚洲那些低成本的竞争对手比,一点胜算都没有。最后没办法,只能关了工厂,承认这是次失败的投资。”
巴菲特以前挺看好报纸的,但 2009 年股东大会上他也无奈地说:“报纸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衰退,读者和广告收入都跑到互联网平台了。就算我们有《布法罗新闻报》这种不错的资产,也拦不住整个行业往下滑。其他报纸,给再多钱我们也不会买,因为它们没有能持续的商业模式,亏损根本看不到头。”
所以说,衰退的行业里,就算股价看着便宜,也可能因为行业越来越萎缩,最后连安全边际都没了。就像报业、纺织这些例子,低价买了衰退行业里那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最后很可能血本无归。
投资里常说要找 “长坡厚雪”,衰退的行业里,就算有些企业看着便宜,可能有 “厚雪”,但 “坡” 肯定长不了,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