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个时间节点,聊一下对高端白酒的看法。
最近看飞天茅台批价跌破 1800 元了,市场上不少人慌了神,总猜测是不是行业要出大问题。
其实你稍微穿透一下表象就会发现,这轮价格往下走,原因一点都不复杂,既不是茅台、五粮液这些头部企业乱放量,也不是谁在搞无序扩张,问题明明白白摆在需求端:宏观环境影响下,大家买高端酒的意愿确实弱了。
现在龙头企业都在收缩供货、严控渠道库存,核心就一个目的:守住价格体系。
早些年有个别酒企业想走 “降价换销量” 的路,靠便宜抢市场份额,结果根本走不通,反倒伤了品牌根基。
现在行业里早有共识,价格体系是高端白酒的 “生命线”。周期波动带来的压力是暂时的,但只要高端白酒的稀缺性还在,消费者认这个品牌,那最核心的护城河就没破,行业里 “强者恒强” 的格局就乱不了。
巴菲特经常提醒喜诗糖果的CEO查理・哈金斯,要时刻意识到喜诗糖果 “真正” 在卖的是什么:“也许法国某个八英亩葡萄园产的葡萄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我总怀疑,真正让人回味无穷的,99% 靠讲述,只有 1% 来自品尝。”
巴菲特应该不大爱喝酒,品不出其中的细微差距。这其实正常,就像我日常观察到的:生活里接触常喝酒的人,80% 甚至更多,其实也说不出不同酒款的差异。能真切体会到的,大多不过是 “上不上头”“次日是否宿醉”;酒桌上聊起酒,顶多能粗略区分清香、浓香、酱香这类香型,至于珍酒、习酒与茅台的细微口感差异,多数人根本品不出来。(话说回来,对我来说茅台和五粮液与其他酱香、浓香的差距,多喝几杯是能判断出来的,名酒的品质也是最优这点不用怀疑。)
另一方面,饭桌上摆的是珍酒还是茅台,这意义上的差别可就大了。
这恰恰是关键,高端白酒核心价值并非源于物理功能,而是精神消费属性,是故事承载的情感共鸣,是品牌背后的身份认同。
靠物理功能取胜的产品,比如矿泉水,拼的是成本、物流、运营效率;但靠精神属性立足的产品,比如高端白酒,拼的是品牌溢价和用户心智。
高端酒的核心场景是社交:送礼的酒价格便宜了,收礼的人会觉得 “没诚意”;宴请时用便宜的酒,客人会觉得 “不被重视”。普通商品是越便宜买的人越多,高端酒正好反过来,没了 “档次感”,它承载的社交价值就塌了。这是高端白酒生意的根,谁碰价格谁栽跟头。
在我看来,高端白酒因为短期经济周期而需求下滑不可怕,有些耐心,迟早会过去,只要价格体系守住了,需求回来之后就是好日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者根本不用怕行业搞恶性价格战,因为这路谁都不会走,本质就是条 “绝路”。
一到中秋,有人就爱把 “中秋销量” 当行业 “晴雨表”,盯着渠道数据算来算去。但白酒的 “真实销量”,也就是真被消费者开瓶喝掉、不是囤在渠道里的量,从来都是笔糊涂账。
市场上说的 “动销”,看着像个精确数,其实统计起来特别难。从厂家到经销商,再到终端店、团购客户,层级又多又散;终端又是烟酒行、餐馆、企业采购,五花八门,根本没法精确统计。
所谓的 “动销数据”,大多是抽样调研后估出来的,水分很大。去年行业公布的动销数据,跟终端实际反馈差一大截。把这种 “掺水数据” 当真理,本身就是没搞懂行业。
本质上,经济不大景气,叠加禁酒令余威,需求同比就是在收缩,愿意花在高端白酒上的钱自然会收缩。就算今年中秋高端酒销量真出现负增长,也不意外,就是行业周期里的正常波动,没必要瞎解读、自己吓自己。
退一步说,就算整个白酒行业的消费量短期下降,对高端白酒的竞争格局影响也有限:一来行业里没人会走 “降价换量” 的绝路,没这个土壤;二来高端白酒不怕囤,需求不旺的时候存起来,放得越久还越值钱,等需求回来再卖就行。
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总绕不开:白酒行业啥时候回暖?利空啥时候才算出尽?
实话说,我不知道答案。而且我敢说,短期周期的拐点没人能精准预判 。
但就像你没法确定高温天什么时候结束,只能知道 “总会过去”,与其纠结 “何时发生”,不如想想 “迟早会发生什么”。
现在高端白酒确实面临短期业绩压力,需求恢复也慢,但拉长周期看,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没丢 —— 该有的品牌壁垒、渠道掌控力还在;能持续赚钱的能力也没减 —— 现金流、盈利稳定性依然是行业顶尖;甚至估值还落在合理、甚至偏便宜的区间里。只要这些核心逻辑没变,护城河没被破坏,我们稳稳拿着耐心等待就好。
当初买高端白酒的逻辑,现在看也没失效:高 ROE(能持续赚大钱)、深到挖不动的品牌壁垒、复购率高、存货还能增值。这些特质不是 “经济好时才存在” 的临时优势,就算经济下行,也不会凭空消失。
就说茅台,它的品牌是几十年、上百年攒下来的,消费者的认可不是新品牌能替代的;产品不用频繁迭代,放得越久越值钱,现金流还稳定。就算短期大家少买几瓶,只要人还喝白酒、还认茅台这个牌子,长期需求就不会没了。现在看到的利润下滑,本质是生意跟着经济周期走的短期波动,不是生意本身 “变坏了”。
投资的盈利来源无非三点:企业利润增长、估值修复、股息(包括回购)。
但对高端白酒现状来说,“评价的时间跨度” 特别关键,时间越短,估值波动对潜在收益率的 “干扰” 就越大。同样是茅台、五粮液,要是假设估值回归需要 1 年、3 年、5 年或 10 年,算出来的短期收益率差距能天差地别。所以目前对白酒的投资决策,我的建议是把眼光放远一点。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说五粮液。我们做个保守假设:2025 年净利润下滑 10%,2026 年再下滑 15%,2027 年触底反弹增长 15%。以 2024 年净利润 319 亿为基数,2027 年净利润大概是 280 亿。如果届时市场给 15% 增速对应的 25 倍合理市盈率,市值就是 7000 亿 —— 现在五粮液市值约 4816 亿,总回报约 45%,3 年年化回报率 13%,再加上 4.5% 的股息率,总年化能到 17.5%。
就算估值回归需要更久:5 年到这个水平,年化约 12.2%;7 年的话,年化也有 10%。巴菲特说过,至少有 10% 以上的回报空间,才值得出手。而这个测算已经够保守了,这意味着五粮液未来 3-7 年,至少有 10% 的年化回报空间,完全满足 “值得持有” 的基本条件。
甚至可以再想深一点:如果高端白酒这波下行周期真的持续到 2030 年,茅台、五粮液这些头部企业,会把行业集中度推到什么程度?想通这一点,反而会对长期更有信心 —— 因为行业洗牌,从来都是头部企业挤压中小玩家、巩固优势的机会。
早年茅台也经历过增速放缓、甚至利润下跌的阶段,当时也有很多人慌,但后来呢?它的护城河还在,消费者的认可还在,业绩慢慢又回来了。这说明白酒生意的本质,从来不是 “赚快钱”,而是 “靠韧性赚长期钱”。
你不用纠结 “短期拐点在哪”,更不用被批价波动、动销数据牵着走。投资高端白酒,关键是守好长期逻辑:只要品牌还在、基本面没坏、长期赚钱的能力没减,就算短期卖得少了点、利润降了点,它的长期价值也不会因为这两年的波动就消失。
稳住,别慌,时间会站在有护城河的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