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 1998 年买入麦当劳,2003 年后逐步减持,2016 年彻底清仓,期间累计获利 30 亿美元。从长期收益看,快餐行业展现出极强的稳健性:2003 年至今,麦当劳股价涨幅达 31 倍,年化收益率 16.5%;即便在巴菲特清仓后的 2016 年至今,麦当劳仍上涨 115%,年化收益率 12.2%。
拉长时间维度更能体现行业价值:麦当劳自 1980 年起的 46 年间,股票年化回报率达 15%;包含肯德基、达美乐在内的百胜餐饮,自 1997 年以来的年化回报率也有 14%,两者长期收益均跑赢多数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伯克希尔再次布局快餐赛道,买入达美乐;而 DQ 作为巴菲特长期喜爱的品牌,也从侧面印证了优质快餐企业的投资价值。对百胜中国而言,未来十年深耕中国市场的空间,远大于单纯的海外扩张 —— 这是我看好它的核心前提之一。
当前肯德基的布局仍有显著增量: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尚未深度渗透四五线市场,而这一区域目前仍被中小品牌占据,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潜力远未被做透。
从增长确定性来看,肯德基的战略清晰且可行:一方面明确向三四五线城市扩张,门店目标直指 2 万家;另一方面,旗下肯悦咖啡依托既有门店网络快速拓展,目前已开出超 1000 家门店,无需额外承担大量选址、装修成本,扩张效率远超独立咖啡品牌。
就我个人体验而言,出差时选择餐饮,肯德基基本是首选 —— 其品质稳定性极强,无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称其拥有 “国民级品牌认知” 毫不为过。
中式快餐才是乱斗,西式快餐行业门槛较高,玩家相对集中。
目前肯德基、麦当劳、塔斯汀、华莱士四大品牌合计占据 44% 的市场份额,其中肯德基门店数超 1.1 万家,麦当劳超 7000 家,塔斯汀突破 9000 家,华莱士达 2 万家,均属于 “万店俱乐部” 成员。
这种规模效应让头部品牌在多维度形成碾压优势:
供应链议价:肯德基的鸡肉采购成本比中小品牌低 15%-20%,原材料成本优势显著;
品牌曝光:肯德基每月推出约 7.5 款新品,持续保持市场热度,牢牢抓住消费者注意力;
应急响应:即便遭遇台风等极端天气,也能在 48 小时内恢复 90% 门店运营,抗风险能力远超中小品牌。
核心经营利润率上,百胜中国也是明显领先对手。
百胜中国2024年核心经营利润率 10.3%,全年净利润 9.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
国内对手:
德克士的利润率约 5%-8%,依赖低线城市加盟模式和本土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德克士还未上市,目前估值约 150 亿人民币,依赖顶新集团的持续资金支持。
华莱士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均为负,似乎业务模式不可持续。
达美乐中国,聚焦于披萨市场,其在中国还处于扩张期,2024 年营收 43.14 亿元,同比增长 41.4%,净利润 5,519.5 万元,门店数量 1,008 家,同店销售增长 2.5%,新增长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收益占比 61.8%。其经调整净利润率 3.0%,比较低,但增速较快,还不能对其做出有效评价。目前达美乐中国的PE 约 78 倍(市值 430 亿港元 / 净利润 5,519.5 万元),估值非常高。
麦当劳中国:2024 年全球营收 259.2 亿美元,但中国区具体营收未单独披露。只披露中国市场同店销售增长 4.1%。
汉堡王中国:母公司 RBI 财报显示,中国市场门店数 2,300 家(汉堡王 1,474 家),但具体营收未单独披露。2025 年 Q2 中国区收入 20.96 亿美元,经营利润率 14%,系统销售额环比增长 10%,同店销售增长 2.2%。
这个行业难在哪?护城河是啥?
2015年香港上市时,公司自己给的竞争优势评价是:“ (i) 我 们 是 中 国最 大 的 餐 饮 企 业 , 规 模 领 先 , 品 牌 知 名 度 高 ; ( ii) 我 们 独 有 的 本 地 化 运营 专 业 知 识 及 开 发 能力 , 确 保 快 速 及 可 盈 利 的 增 长 ; ( iii) 我 们 引 领 创 新 餐 饮 模 式 , 具 有 强 大 的 数 字 化 及 配 送 能力 ,为 顾 客 创造 卓 越的 价 值定 位 ; (iv)我 们凭 借 世 界一 流 的供 应 链管 理 及 运营 , 致力 于 保障食品安全;(v) 我们拥有强劲的财 务表现;及(vi)在以创始人精神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驱 动 下 , 我 们 拥 有 经 验 丰 富 且 充 满 热 忱 的 高 级 管 理 层 团 队 及 尽 职 尽 责 、 锐 意 进 取 的 餐 厅管 理 团 队 。”
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我认为百胜中国的护城河可归纳为三点:
1. 品牌优势:全球化 IP + 本土化深耕
肯德基作为全球第二大快餐连锁品牌,凭借经典炸鸡产品与标志性 IP(如山德士上校)积累了庞大的忠实消费群体。自 1987 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它并未固守 “西式” 标签,而是通过 “老北京鸡肉卷、油条、粥品” 等本土化产品持续贴近消费者需求,如今已成为大众心中 “西式快餐” 的代表性符号,品牌认知成本极低。
2. 规模优势:高密度网络与全时段运营
截至 2025 年 6 月,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达 12238 家,占据西式快餐市场约 35% 的份额,门店密度远超麦当劳(9400 家)与塔斯汀(9000 家),形成显著的渠道壁垒:
下沉市场渗透快: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持续提升,2025 年西北、西南地区门店增速分别达 14.3% 和 10%;通过 “县域经济空白市场布局” 策略,肯德基在县级市的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 12-18 个月,远快于本土品牌的渗透速度;
全时段运营提效率:试点 “模块化厨房” 实现早晚班菜单 15 分钟快速切换,夜间人工成本降低 32%;叠加外卖渠道贡献 58% 的营收,成功构建起从早餐到夜宵的全时段服务网络,最大化门店坪效。
3. 供应链与品控优势:三位一体的安全防线
餐饮行业的核心风险是食品安全,而百胜的供应链体系恰好筑牢了这道防线。不同于华莱士、塔斯汀等品牌常采用的 “低价采购策略”(易导致供应商压缩成本牺牲品控),肯德基通过 “冷链 + 中央厨房 + 数字化” 三位一体的体系,建立起极强的品控优势:
冷链物流:覆盖率达 91%,依托新夏晖等服务商的智能路由算法,配送成本降低 18%,货物变质率控制在 0.3% 以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核心区域实现 48 小时全门店覆盖;
中央厨房自动化:华东地区中央厨房单厂产能效率提升 23%,人力成本下降 18%;工业机器人在分拣、包装环节的渗透率分别达 82% 和 74%,汉堡生产线效率达每小时 3600 个,重量误差仅 ±1 克,标准化程度极高。
对比其他品牌的品控事故更能凸显肯德基的这一优势:
2014 年,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向麦当劳供应过期牛肉饼、炸鸡块,部分原料保质期被篡改长达 1 年。事件曝光后,麦当劳中国被迫停用福喜所有产品。事件直接导致麦当劳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下降 30%,关闭 100 余家门店,部分城市加盟店集体抗议要求赔偿。
2024 年,山东、浙江等地加盟商控诉汉堡王指定供应商提供的蔬菜不新鲜,保质期 5 天的生菜实际仅当天可用,且配送频率低导致门店无菜可用。导致汉堡王众多门店关闭,市场份额从 2019 年 5.8% 降至 2024 年 2.3%。
2024 年 3 月,华莱士的郑州、合肥门店被曝将过期生菜、鸡腿肉更换标签继续使用,炸油酸价超标 60%,郑州某门店全员健康证造假;2025 年 6 月:西安门店汉堡中吃出疑似「动物尾巴」异物,检测结果为牛血管,但消费者质疑处理流程不透明。导致部分区域门店关店率飙升至 35%,而同期肯德基、麦当劳的关店率分别为 3.2% 和 4.1%,两者差距接近 9 倍。中小品牌因品控问题导致的关店风险显著高于头部企业。
2024 年 9 月,德克士武威门店照烧鸡腿饭中吃出铁丝,消费者咬到硬物后就医。2025 年 3 月:合肥门店因食材不洁导致消费者急性肠胃炎,呕吐腹泻 7 次,医疗费用超 2000 元。
在快餐行业,品控即生命线。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品牌,一旦食安防线失守,品牌价值将呈指数级衰减。这方面,肯德基的管理优势非常明显。
尽管优势显著,百胜中国仍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麦当劳通过智慧餐厅将人效提升至传统门店的 2.3 倍,同时加速早餐、咖啡业务扩张,直接对标肯德基的全时段运营;星巴克等跨界品牌则以 “轻食 + 咖啡” 模式分流高端客群,抢占下午茶、商务简餐市场。
塔斯汀凭借 “中国汉堡” 的差异化定位,门店数突破 9000 家,精准抓住部分消费者的本土化偏好;华莱士则以低价策略深耕下沉市场,2025 年其单店日均订单量与肯德基的差距已缩小至 15%。
这种格局下,肯德基需在 “维持品质” 与 “应对低价竞争” 之间寻找平衡 ,若为抢占市场跟进低价策略,可能压缩利润空间;若坚守价格,又需面对本土品牌的份额侵蚀,这是它未来发展的挑战。
但这只是压力而不是危机,肯德基高举高打,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是大概率事件。
因为存在大规模回购,我给百胜中国的估值逻辑是每股EPS,目前我看到的三年后每股收益约3.1美元,给到22.5倍合理市盈率(美股百胜餐饮的历史平均市盈率),按照目前汇率计算,理想买点是270港币,110%的买入中点297港币,120%的买入起点是325港币。
大家对新企业的看法向来分歧巨大,根源无非两点:
一是投资逻辑的差异:有人聚焦短期盈利与现金流稳定性,有人更看重行业赛道长度与竞争壁垒,连 “什么是好企业” 的标准都未统一,看法自然难以一致,这是市场常态;
二是观点缺乏深度支撑:不少判断停留在 “凭印象下结论”,或许是听人提及商业模式,或许是扫过表层行业数据,既未深究业务本质,也未理清前因后果,便轻易断言 “可行” 或 “不可行”,这类观点参考价值有限。
我认为投资无需覆盖所有标的,若对某家企业缺乏兴趣,或其某项特质落在你的 “投资不为清单” 里,选择不投、不跟踪就是了,毕竟我们无需打造 “股市诺亚方舟”,只需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就够了。$百胜中国(0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