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年跑3000公里,公司净资产只剩“两毛钱”!湖北这家上市公司上演魔幻现实主义】
长江水奔流向前,A股市场的竞争浪潮汹涌澎湃。然而在这片激流中,竟有上市公司能够二十年如一日地“原地踏步”——董事长年跑3000公里锻炼身体,公司净资产却只剩下两毛钱;管理层日日奔波,企业经营却十年毫无起色。
这不是什么商业传奇,而是一场令人痛心的国有资产“慢消耗”。
━━━━
运动量与经营质量的反差触目惊心
━━━━
每天10公里,一年3000公里——这样的运动量足以让董事长董耀军跻身马拉松业余精英跑者行列。但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他执掌的这家湖北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却长期“瘫倒”在起跑线上。
上市20余年,未分配利润累计亏损高达7亿元,净资产仅剩0.2元。这意味着公司这些年来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在不断消耗初始资本。这种运动上的奋进与经营上的停滞,构成了一幅令人唏嘘的画面。
━━━━
湖北上市企业的群体性困境
━━━━
这种“躺平”现象并非个案。2025年中报显示,湖北多家国企正面临严峻挑战。
东湖高新集团20几亿现金闲置近3年,对外担保激增140%背后,转型并购迟迟未能落子。湖北宜化净利润同比暴跌43.92%,应收账款激增207.25%,有息负债高达238.55亿元。三峡新材上半年亏损2699万元,营收下滑28.01%。湖北广电更是连续6年中报亏损,净资产收益率已连续11年下滑。
这些数据勾勒出湖北国企改革的深层次困境:一方面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创新投入不足,转型步伐缓慢。如正在冲刺北交所的吉和昌公司,研发费用率远低于同行,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这正是创新乏力的典型表现。
━━━━
不作为的代价:国有资产悄然流失
————
面对困境,一些企业选择了最“轻松”的应对方式——维持现状。
但这种“不作为”的代价是巨大的。以祥龙电业为例,二十年守着“水塔”业务不前,不仅错失了发展机遇,更导致国有资产在静默中流失。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融资功能几乎全部闲置,这无疑是一种更隐蔽的资产损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躺平”文化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湖北广电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至58.98%,湖北宜化流动比率仅0.65,短期偿债能力很弱,这些都在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
━━━━
改革深水区需要真担当
━━━━
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的是真担当、真作为。
一方面,要建立市场化淘汰机制,对长期占用资源却不发展的企业实行“强制出清”;另一方面,要完善国企高管考核机制,将经营效益与任职资格直接挂钩,避免“跑步成绩”优于“经营业绩”的本末倒置。
同时,学习其他地区国企改革经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为企业注入新活力。
━━━━
奔跑应该在路上,而不是在报表里
━━━━
真没想通,在上市资源极其宝贵的年头,湖北让一家上市公司,长达20年从事没产品、没品牌、没创新的"水塔"业务,这对国有资产是一种多大的浪费?为什么湖北上下对这种浪费,竟然集体选择性失明?
董事长年跑3000公里值得点赞,但公司的经营业绩更应该奋勇向前。
当前,全面注册制改革已经落地,A股市场“壳价值”大幅衰减,继续以“保留壳资源”为借口躺平已不再可行。湖北国企需要的是真正动起来、改起来、活起来。
长江水不会倒流,发展机遇稍纵即逝。湖北的国企改革,需要的是真正在经营赛道上的奔跑者,而不是只会数字游戏的报表专家!
$东湖高新(SH600133)$ $祥龙电业(SH600769)$ $湖北宜化(SZ0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