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国企改革亟待破局(公开信)

用户头像
千年两茫茫
 · 福建  

$东湖高新(SH600133)$ $祥龙电业(SH600769)$ $华工科技(SZ000988)$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有企业改革的投资者,怀着对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深切期待,向您呈递此信。近期,通过对湖北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东湖高新(600133.SH)与祥龙电业(600769.SH)的深入分析,发现这两家企业所暴露的问题已非个别经营不善,而是折射出全省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系统性梗阻。其背后折射出的“体制性躺平”现象,亟需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警觉和果断干预。

光谷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活力澎湃,科技企业竞相涌现。然而,本应成为区域产业升级“发动机”的两家省属国有上市平台,却呈现出令人痛心的停滞状态:一家在传统业务中“静态休眠”,另一家则在转型口号下“动态迷茫”。若不及时刮骨疗毒、重构机制,不仅将浪费宝贵的资本市场资源,更可能拖累全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一、祥龙电业长期固守低效主业已沦为“资本僵尸”企业

该公司自1996年上市以来,主营业务长期局限于自来水供应与建筑安装工程,营收规模多年徘徊于1亿元以下,2024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仅为9867万元,净利润微薄,未分配利润累计亏损高达-6.66亿元。尽管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但其增长源于非经常性损益,主业并无实质性突破。

尤为严重的是,作为东湖高新区唯一一家主板上市国资平台,祥龙电业未能有效对接“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既无技术积累,也无战略规划。公司管理层公开表示“暂无注入新资产的明确计划”,实属“守着金矿要饭吃”。

这种“不作为”的背后,是典型的“资本僵尸化”——空有上市地位、融资功能与区域优势,却长期脱离产业发展主线,沦为资本市场中的“休眠账户”。

二、东湖高新转型口号响亮但投资决策屡屡失焦暴露战略空转

相较祥龙电业的“静止”,东湖高新的问题更具迷惑性——表面动作频频,实则方向混乱。2023年,公司通过出售路桥资产套现23.8亿元,高调宣布向“科技产业投资”转型。然而,截至2025年上半年,其账面货币资金18.73亿元,年化现金管理收益率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资金使用效率极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投资决策的失焦:曾计划溢价收购处于亏损状态的普罗格科技,后因市场质疑终止;又向一家年营收仅11.8万元的大数据公司大举增资,项目前景不明;同时将关联交易额度上调至31.8亿元,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担忧。

这些操作看似“积极进取”,实则暴露了管理层战略定力缺失、专业能力不足、考核导向错位的深层问题。所谓“转型”,更像是为应付改革压力而进行的“表演式投资”。

三、“不敢改、不会改、不想改”三重困局交织导致体制性惰性

上述两家企业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我省部分国企在改革深水区遭遇的共性难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三重困局”:

容错机制缺位导致管理层宁可资金沉睡也不敢大胆改革。当前国企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红线,但对因市场风险导致的合理投资失败缺乏免责机制。一些企业管理层普遍信奉“不改革无责任,改革失败必追责”的生存逻辑,宁愿让资金沉睡、资产闲置,也不敢大胆探索。祥龙电业拒绝注入新资产,东湖高新并购屡屡失焦,本质上都是“避险理性”压倒“发展理性”的结果。

专业能力断层使传统国企团队难以驾驭科技投资与资本运作。传统产业出身的国企高管团队,普遍缺乏科技产业研判、股权投资估值、并购整合等现代资本运作能力。东湖高新虽组建了三个并购团队,筛选超百家标的,却无一成功落地;祥龙电业管理层被媒体曝出“将主要精力投入长江大堤跑步等非经营事务”,反映出管理层角色错位、精力分散。这说明,仅靠行政任命难以匹配市场化、专业化改革需求。

激励机制扭曲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躺平文化。现行国企高管薪酬体系仍以“职务等级+工龄”为主,与企业市值、创新投入、长期价值创造关联度极低。祥龙电业董事长年薪数十万元,却多年未推动实质性转型;东湖高新在市值蒸发超百亿后,管理层仍以“探索期”为由免责。缺乏“奖优罚劣”的刚性机制,必然导致“铁交椅”“铁饭碗”思维固化,改革动力严重不足。

落实容错免责机制并实行末位淘汰以打破躺平逻辑。面对此类“体制性躺平”现象,零敲碎打的整改已难奏效,必须从省级层面推动顶层设计重构、资源强制重组、机制全面激活,真正让国有资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而非“绊脚石”。

全面落实《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明确对符合决策程序、出于公心、未谋私利但因市场风险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予以免责,释放改革勇气。将市值管理、研发投入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等指标纳入高管KPI,并与薪酬、任免直接挂钩,实行“末位淘汰制”。

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能上不能下”顽疾,建议由省国资委牵头,建立省属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红黄牌预警制度,对连续两年主营业务停滞、战略转型无实质进展、资金使用效率低于行业均值的企业,启动管理层调整程序,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真正落地。

四、推动祥龙电业壳资源重组并引导东湖高新聚焦光芯屏端网

祥龙电业启动“休克疗法”。若两年内无实质性重组进展,建议由省国资委牵头,推动其强制退市或破产重整,将其主板“壳资源”注入光谷优质科技企业(如长江存储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东湖高新实施战略引导。明确其聚焦“光芯屏端网”产业链投资定位,由省级层面建立并购重组项目库,组织湖北科投、高投集团等协同支持,鼓励采用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对赌协议等市场化工具,提升并购成功率。

将改革成效纳入巡视监督并设立省级改革专班强化执行。将国企改革成效纳入省委巡视、审计重点内容,对长期“躺平式不作为”的企业领导班子坚决调整,对“只开会不落实、只表态不行动”的部门追责问责。借鉴浙江、江苏等地经验,支持湖北科投等平台开展跨省并购、跨境投资,引入外部创新基因,反向激活省内国资体系。

湖北坐拥光谷创新沃土,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不缺资本,缺的是让国有资本真正“活起来”的体制机制。祥龙电业东湖高新的案例,是警钟,更是改革的突破口。不应再容忍“上市不上市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扭曲生态。

恳请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省属国企从“行政化管理”向“市场化运营”根本转型,让每一家国有上市平台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而非资本市场的“负资产”。

此致

敬礼!

建言人:一名关注湖北发展的国企改革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