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军令如山,岂容“躺平”误局?

用户头像
千年两茫茫
 · 福建  

湖北省委第一、第四巡视组:

改革号角响彻荆楚,全省国资系统闻令而动。然而,在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支点之战”中,两家省属控股上市公司——东湖高新(600133.SH)、祥龙电业(600769.SH)——却如“局外人”般纹丝不动,多项关键指标严重滞后,与省委、省国资委部署形成刺眼反差。
这不仅是发展迟缓,更是对组织权威的漠视,对改革窗口期的浪费,对全省战略大局的拖累。

一、转型口号响亮,行动原地踏步
2024年9月,省长李殿勋调研时明确要求:“加快重构商业模式、重塑增长动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然而,东湖高新《2025年半年度报告》(临2025-043)显示:传统工程建设收入占比仍高达68.3%,仅较2023年下降1.2个百分点;数字产业园区运营收入1.72亿元,占总营收不足8.9%。所谓“战略转型”,实为“PPT工程”——穿新鞋走老路,三年转型,原地踏步。
祥龙电业主业“小散弱”,转型方向模糊。供水业务收入占比76.8%,其余为零星工程,主业萎缩、资产陈旧。化工资产剥离十余年,却未明确新主业,仍靠老旧管网维持生存。省委要“新质生产力”,你却连主业都做不精,靠“卖水”过日子,何以支撑湖北发展?
二、坐拥现金资产,却任其沉睡
2025年9月,省国资委明确要求:“盘活‘三资’(资源、资产、资金),提升国有资本证券化率。”可东湖高新截至2025年6月底,货币资金达18.73亿元,长期借款却高达24.44亿元,钱在账上“睡大觉”,债在头上“压弯腰”——这不是稳健,是资源错配、治理失能!
祥龙电业总资产仅11.73亿元,固定资产中87%为折旧超15年的老旧供水设施,更新严重滞后。公司无子公司股权,无可剥离优质资产,2025年上半年营收增长0.12%,扣非净利润下降37.94%。省国资委要“证券化”,你连资产质量都守不住,拿什么融资?拿什么发展?
三、治理结构失能,决策效率低下
省委明确要求:“压缩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但东湖高新管理层频繁更迭,董事会稳定性差,总部与子公司层级冗长,审批链条复杂,何谈“扁平高效”?
祥龙电业治理形同虚设。独立董事近三年未对任何议案提出异议,2024年、2025年半年报审议均“全票通过”,监督职能全面虚化。公司透明度几近于无,现代企业制度沦为摆设。
四、研发投入下滑,创新人才流失
2025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研发投入增速不低于15%”。可东湖高新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4876万元,同比下滑7.3%;一边喊转型,一边砍研发——这不是创新,是自欺欺人!
祥龙电业更无创新根基。未设研发部门,5名技术人员仅负责日常维护;员工平均年龄达48.7岁,近三年无35岁以下技术骨干入职;未建立任何创新激励机制。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何谈“创新驱动”?
五、实控人管控缺位,市场化改革“空转”
联投集团作为东湖高新实控人,选人用人失察:前任总经理因关联交易违规被上交所通报(2024年11月),集团未及时干预;高管薪酬与业绩脱钩——2024年净利润下滑12%,奖金反增8%;未推动股权激励,与省委“市场化选人、契约化管理”要求背道而驰。管资本不管治理?管股权不管企业?
改革不容懈怠,问责必须落地
当前,湖北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国有企业是战略支点的主力军,岂容两家企业“躺平”拖后腿?

当前,湖北省正奋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国有企业被寄予厚望。东湖高新祥龙电业的改革滞后、治理失效、创新不足、资金低效等问题,不仅拖累自身发展,更对全省国资布局优化和创新发展战略形成阻碍。
省委的部署要求已经非常明确,关键在于执行、在于落实、在于问责。我们呼吁本轮巡视对省国资委、湖北联投集团进一步强化督导,对改革不力者依规严肃追责,对闲置资产、沉睡资金、低效投资等问题加快清理整顿,切实推动两家公司回归主业、完善治理、激发活力,真正成为服务湖北战略发展的有力支撑。

——转自今日头条

$东湖高新(SH600133)$ $祥龙电业(SH60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