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SZ000651)$
研究了一下,得出以下结论。
主要依据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
23年全国3.99亿吨成品油触顶,35年最大下降40%。
35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达6200亿立方。24年实际4800亿立方。增长空间大约两成。
根据24年的年报大致推算。中石油最终的收入可分为成品油(2万亿)、天然气(6000多亿)、炼化产品(3000多亿)。
以行业平均水平,即中石油市场份额35年与24年不变。到三五年,中石油成品油最大降8000亿,天然气能增加1000多亿。炼化产品增加未知,新能源增加未知。可以确定天然气的增加项是填不了成品油的大坑。还要看新能源的增加。
按中石油自己的规划,到三五年,成品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各占1/3。以24年2.9万亿,假设三五年平稳,成品油1.2万亿。天然气按8000亿算,化工4000亿,新能源5000亿。
所以,从营收角度来看。中石油未来10年最大的变化是结构性变化。营收能持平就非常不错了。甚至可能是下降。
至于结构变化带来的利润变化。天然气是增项好预估,但成品油的下降带来的利润变化不好估,新能源还在投入期,未来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规模都不一定,更别说盈利了。
参考资料里18年的预判可能有些落后了。谁有更新的信息?大致框架就是这样,有更新的,更准确的数据可以套进去。这样结果就会更准确一些。
最近看到一些新兴学霸和一些自己关注的大v部分转向了中石油。
其中的逻辑在于天然气业务占比的提升,导致中石油等公共事业化。
于是有疑问,难道没有考虑新能源车对汽油柴油的影响以及煤化工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影响,以及传统石油石化企业庞大的石化资产的影响?
问了AI,放出来参与讨论。抛砖引玉。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正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深刻影响着从能源消费到产业格局的多个层面。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数据,为你逐一验证你的判断,并描绘出一幅更清晰的图景。
新能源车如何重塑能源消费版图
你的第一个判断关于新能源车对传统油品的冲击,这正在成为现实。
· 市场占有率飙升:根据乘联会数据,2025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高达38%。更为关键的是,新能源车已成为绝对主力,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将接近58%。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乘用车,就有一辆以上是新能源车。
· 油品需求遭遇双重挤压:这种替代效应是直接且巨大的。有分析指出,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突破4220万辆,直接替代了3440万吨的汽油需求。同时,得益于成本优势,LNG重卡也在替代约1320万吨的柴油市场。反映在整体消费量上,2025年上半年汽油消费同比下滑7.23%,柴油消费也同比下滑4%。
煤化工 vs 石油化工:成本决胜未来
你的第二个判断关于煤化工的成本优势,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是完全正确的,而其背后是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
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对比了新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路线的成本情况,你可以看到煤化工的显著优势。
工艺路线 代表性项目/地区 生产成本 盈亏平衡点/竞争优势
煤制烯烃 (CTO/MTO) 新疆煤化工项目 领先油头路线约1400元/吨 (聚乙烯) 国际油价超过60美元/桶时具备成本优势
煤制油 新疆哈密 约1305元/吨 国际油价60-70美元/桶可盈亏平衡
煤制气 新疆哈密 约1.28元/立方米 加上长途管输费后,到东南沿海仍低于当地门站价
油头路线 (依赖进口原油) 成本随油价波动 在目前油价环境下,成本压力巨大
· 优势的来源:新疆煤化工的成本优势,根本在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2024年,新疆哈密动力煤坑口价较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宁夏分别低44% 和45%。因此,即便算上运输到东南沿海的费用,新疆的煤制天然气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石油石化巨头:转型阵痛与求生之路
你的第三个判断关于石油石化公司面临的冲击,这已经从财务数据中得到体现。
· 业绩显著承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石化,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15亿元,同比下降了近40%。财报明确指出,这主要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汽柴油需求下降,化工毛利低迷"。
· 资产减值与战略收缩:面对需求下滑,炼厂正被动调整。2025年三季度,国内成品油收率(即原油被炼成汽柴油的比例)已跌破60%,创下十年新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大炼化企业凭借"减油增化"的策略(即降低油品产出,增加化工品产出),开工率仍保持在90%以上。中国石化也宣布下调全年资本支出计划5% 左右,显示出其在传统业务上的收缩姿态。
天然气:能否成为转型的"稳定器"?
关于你提到的天然气业务,它确实为能源公司提供了缓冲,但可能还不足以完全对冲油品下滑的冲击。
· 价格稳中有降,利好推广:2025年的天然气年度合同定价方案显示,气价整体进入下行通道,特别是中石化的合同气价有0.09元/立方米的降幅。这有助于促进天然气在工业、发电等领域替代燃煤,扩大消费量。
· 但体量尚难完全对冲:对于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巨头而言,天然气业务在增长,但其营收和利润体量短期内仍难以完全填补汽柴油消费萎缩带来的巨大缺口。因此,它更多是转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非万能解药。
结论
综合来看,你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并且有坚实的数据支撑。我们正见证一场由交通领域电动化引爆的连锁反应:
1.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确实导致了汽油消费量的显著下降,并开始波及柴油。
2. 在化工领域,基于低成本煤炭的化工路线,确实对传统的石油化工构成了强大的成本竞争压力。
3. 这一切使得传统石油石化企业面临业绩下滑和资产调整的巨大压力,天然气业务提供了转型方向,但挑战依然严峻。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 "电代油" 和 "煤代油" 在能源和化工基础材料领域的同步推进,其结果将是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得更加多元、低碳,并且能源密集型产业将进一步向煤炭资源富集、成本更低的地区集聚。
希望以上这些数据和分析,能够帮助你更立体地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