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之际,说几点我的浅见。积极层面不多说,市场每天都在讲,而且也正是这些才吸引资金参与进来。
我说下负面因素和我关注的点:1,对于当下的估值,不能只看PE,因为思维列控也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所以直接用市盈率衡量,可能会失真。最好的年份能赚这么多,估值必然被拉下来了。而这种增长并不具有持续性。我更喜欢用“挖矿模式”来看这种公司。也就是说,他的增量空间还有多大,已经释放了多少。(这个是衡量当下估值是贵还是便宜的标尺)。
根据我自己的跟踪观察,思维列控未来的业绩增量空间主要体现在:LKJ15s的推广,目前主要在广铁集团推广使用(这个相比Lkj2000单套15万相比,15s单套45万,附加价值更高,但是推广需要跟踪铁路局的财务预算和现实应用的意愿)。对于STO主要应用在地方铁路和国家能源集团,虽然单套售价100多万,但是总量远不如LKJ,因为国铁不太可能立马推广。因为没有这个动机和欲望。这个玩意儿,是用来替代司机的。关于蓝信这一块,我倒认为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量。因为,高铁板块,运营模式跟普铁不同。现在地方参股高铁建设,实行路网分离,更加注重效益。所以,蓝信开放的产品,无论是乘务平板,还是EOAS,DMS,JRU等,都是契合个高铁发展模式的,这几年国产替代的增量空间也挺大。从中报的业绩也看得出来。所以说,关于收购的蓝信科技商誉减值计提的风险,这几年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市场毫无依据的担忧。关于设备更新这块,大概还有两年的释放周期,释放完了,业绩会马上变脸,所以,我更多认为,这是一种“挖矿模式”,越挖越少。
另外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点就是:公司急不可耐的进行大比例分红,我认为只能算中性。他们的管理团队大多是从铁路系统出去的,第一到第四大股东,持股都相差不大,他们算是一个利益联盟,而实际上,他们也是股权构架上的利益一致行动人。作为民企,做了这么多年“小而美”的生意,目前有打算出让控制权的感觉。就是先大比例分红,然后引入国资背景大股东,为了日后更好的发展(抢订单和拓展业务)。最近新增选的非独立董事,有一位就是以前北京局电务处处长退下来的。所以,大比例分红这事,我认为,更多的是在释放要引入国资背景大股东的信号。真正引入了,再大比例分红,那就不是这么容易的。而公司的几大股东,都是自然人持股,大比例分红也是要交税的。所以,他们这么做的意图,似乎也就更明显了。虽然,公司账上现金多,而且是轻资产模式,但是,也没必要这么急不可耐大比例分红的(这个比例,在整个A股,也是屈指可数的)。公司也在年报中提到,引入国资背景股东的意愿,而且目前也在不断接触中。我认为,他们这么干,也是感受到外部的竞争压力了(主要在营销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本人当下持有思维列控,有屁股决定脑袋之可能,不喜可喷,但请留下您的宝贵逻辑。谢谢!)202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