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关于电力过剩(一)

用户头像
回收再利用
 · 上海  

写这篇的起因是@牛湾湾 老兄为了问个问题在我那篇引大济岷旧帖子里打赏,感谢。我的回答也不值钱,不值得花钱问。问题比较宏观,关于电力过剩和电价下跌的看法。宏观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投资者而言,都如同盲人摸象,看似分析的头头是道,实际上错误百出,所以我更喜欢在国电电力螺蛳壳里钻。当然,虽错的概率很大,这也不妨碍我基于自己看到的视角得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回应你的问题,我说下为啥我对此没那么悲观。

一、关于产能

首先,电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普通的商品比如石油、碳酸锂、钢铁,我们说过剩意味着库存高企,而电并没有库存(储能只是调节手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库存)。所谓的电力过剩要讨论的不是电是否过剩,而是电力产能是否过剩,类比于石油、碳酸锂、钢铁而言即看他们的产能是否过剩,而非石油、碳酸锂、钢铁是否过剩。

那么具体到电力产能而言,无非几大类,火、水、风、光、核。这五种产能中,只有火、核是可以稳定供给的(不要抬杠原料断供,抬杠你是对的),水、风、光是无法稳定供给的。电力的第二的特殊性在于产能即供给侧并不稳定,而且随着能源转型的深入,供给侧波动只会加剧。

举个形象的例子,电力产能每天都会进行一次强制性的供给侧改ge,20%的产能在午后停摆,这在其他行业里是很难遇到的,你能想象油井或者煤矿每天工作4-5小时就强制下线么。每天每月每季度随着气候变化风光雨水也变化,中午12点的产能和晚上8点的产能并不一样,8月的产能和1月份也不一样。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面对如此不稳定的产能变化,到底将产能规模设置在多少才合适?

这里面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能源安全一个是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的重大意义,不需要我赘述,这是个更宏大的问题,我们在这里特指电力保障。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电力产能必须可以兜底保障全国用电尖峰时刻的需求。我们不可能像德国一样电不够了,从法国买。我们周边这一群妖魔鬼怪哪个能信得过,哪个能值得我们把能源安全托付出去?退一万步讲,即便信得过,这帮臭鱼烂虾哪个有能力给我们供电?所以,对于国家而言,电力产能适度冗余是必然且理性的选择,兼顾未来需求增长,又兜底此时此刻的能源安全。

除了能源安全之外,还有能源转型,其实能源转型本身也是为了能源安全,既要减少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又要降低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这意味着水、风、光、核产能扩张和发电量扩张,相应地火电发电量占比和发电量绝对值必然实现双达峰。但火电发电量的双达峰并不意味着火电产能的萎缩,电力产能中不可控的部分扩张,电力产能中可控部分的规模也必然会扩张,无非是个比例问题,在哪个比例范围内可以作为维护系统稳定的最优解。因此这里会存在一种背反,即火电即增又减,增的是机组/产能,减的是电量/产能利用率,火电火电发电量的双达峰是双碳战略的必然结果,火电装机的增长则对应着能源安全。所以会看到,虽然火电小时数在下降,但新火电机组建设并没有停止。

总结下,从产能视角看,电力产能有一部分即水、风、光其产能利用率是不可控的,核电也可以视为不可控,跟水风光反过来启动就尽量满发,只有火电产能是可控的。而为了实现能源转型,火电这一唯一可控产能必须降低产能利用率,为不可控产能让路,又因为能源安全,火电虽然产能利用率下降,产能规模不会萎缩。因此,总体电力产能规模是不断扩张的,而总体产能利用率是下降的。

电力是否过剩?我的观点是电力产能绝对值过剩却不多余。

二、关于电价

先举个例子,从虹桥到人广,坐公交2块钱,坐地铁2块钱只是起步价,要5块钱,坐出租车2块钱连起步价都不够,要75块钱。

有人去年今天从虹桥打车去人广花了75元,今年做公交从虹桥到人广花了2元。这人恰好是个自媒体,于是在网上发了一篇文,标题:从虹桥到人广客运服务价格同比暴跌97%!

我想你看到这种文章肯定会骂一句这人是大撒币。因为常识告诉你,虽然都是从虹桥到人广客运服务,公交、地铁、出租车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东西,根本不应该直接拿出来比较价格。

其实电力也是这样,虽然各类发电场站产出的都是电,但这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为什么?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桶油或者一块煤,在早晨、中午、晚上有区别吗?或许期货/现货市场价格有波动,但其实物本身没有任何变化。电呢?电一旦发出来就要被消耗掉(储能也是一种消耗,因为储存的并不是最初那度电),电与它产生的时间是绑定的,换句话说中午12点钟产生的一度电和傍晚7点钟产生的一度电,除了都是电,实际上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电是能量属性和时间属性的叠加,中午和晚上的电虽然能量属性一样,但时间属性完全不容,因此它们是不同的东西,也有着不同的的价格。

未完待续。越写越长了,干脆分上下篇吧。

$国电电力(SH60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