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楼主这个帖子聊几句,很多人都diss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说你看美股的大公司都是all in AI,微软和Meta业绩都好的很,国内的企业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卷外卖?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其实比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在创新精神和那种不肯认命式的往上走的冲劲要强的多,但是客观上有几个因素不太具备。
首先是下游的行业客户没有美国那么有钱,这就跟为什么过去几十年国内的to B行业的软件始终做不起来是同一个道理,比如国内的用友和金蝶都苦苦挣扎,但是国外的SAP就活着一直很滋润,就是因为客户质量比不上。国内的to B行业,要么是大国企,要么就是中小微企业,大国企做甲方的强势大家都懂,要无数人铺在上面做定制,应付各种各样的特殊软件要求,很难做到通用化,赚不到钱。中小微企业更不愿意花钱买软件,国内的人力成本低,小老板宁可多招几个人堆人力,比买软件还便宜。
国内的云计算和AI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优质客户太少,而美国的云计算和AI,下游客户都是其他的世界500强,加上人力工资高昂,只要确实能提高生产力,大把的真金白银砸过去,这就是微软云计算业绩高涨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当然就是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赚钱,而国内的互联网行业要出海则困难重重,这个根本怪不到企业身上,比如本来国内的app和游戏在印度蓬勃发展,很有可能在印度彻底战胜美国公司,突然印度把你所有的app禁掉,你能怎么办?所以地缘大环境就是这样,Meta可以全世界捞金, TT则到处面面临禁令。
即便面临这些困难,世界范围内的开源大模型依然被国内公司刷屏,就是在开源ai大模型中,已经是国内公司的内部较量了,从deep seek到阿里巴巴再到Kimi和智谱,我看到日经新闻网说,日本现在基本上的ai应用都是在阿里巴巴的开源通义千问上面开发,因为没办法,日本自己弄不出大模型,美国闭源的又太贵。
早几年很多人就问,为什么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全都要干?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大家都是各自在各自的领域深挖,很少越界。这个问题很简单,即便是做to c的互联网公司,因为收入差距的原因, Arpu值太低了,比如一个qq音乐的会员比起一个spotify音乐的会员,收费相差多少倍?爱奇艺的会员和奈飞的会员费相差多少倍?因为单个用户价值不高,所以互联网公司吃不饱,只能横向扩张,彼此互相混战和卷。
卷有卷的好处,我是支持卷的,毕竟卷出了让马斯克垂涎的万能插座式app微信,现在几个电商平台卷外卖和及时购物,我相信卷到最后一定会卷出一个新物种,怪物式的通杀一切零售然后向全世界扩张。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谁赚钱赚的最多的最后能赢,而是那些成本最低的最后能赢,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