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公众号发布了新的deepseek v3.1,新版本没有太多的性能提升,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微调,融合了思考和非思考模型,提升了思考的效率等。在发布公告的评论区里,deepseek提到了deepseek 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这个不经意的回复蕴含的信息量倒是非常大。
UE8M0 FP8是一种芯片的浮点格式标准,是中国企业主导设计的首个标准,主要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英伟达的FP8的依赖,以此来推动国产芯片软硬协同标准化。
英伟达之所以强,不单单是他的芯片硬件做的好,而是英伟达有一整套极其能打的芯片生态体系,从底层的浮点格式标准到CUDA软件开发平台再到Blackwell的硬件架构平台,相比较同行英伟达都是断层式地领先。
现在deepseek使用了国产的浮点格式标准,浮点格式是标准最底层的运算标准,这就意味着,未来我们会逐渐摆脱包括英伟达在内的欧美体系,建设出从底层运算标准到软件架构再到硬件架构这样完整的软件体系。
国产大模型目前的发展水平很高,全球开源大模型排名前10的选手,国产大模型占了9个,在大模型能力上,我们跟欧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大了。现在最大的短板还是在硬件能力上,现在随着国产生态位的逐渐完善,硬件的差距也会逐渐完善。
而目前股票市场对这样的预期已经打得比较满了。这几天自主可控板块的股票上涨幅度比较大,如果单独拿现在的业绩或者盈利水平来对照,自主可控板块的股票都是非常高估的。
市值方面,中芯国际7000亿,寒武纪4000多亿,海光3600亿,营收上中芯国际570亿,寒武纪11亿,海光91亿,按照市值/营收的PS测算,寒武纪已经到了300倍,中芯国际12倍,海光39倍,比起来中芯国际是最合理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科网股泡沫中,亚马逊的Ps到过233倍,思科到过27倍,而这2个数字却依然比不过寒武纪跟海光信息。假设寒武纪们无法在未来1到2年内出现明显的营收放量,目前的估值水平是很难长久支撑的。
英伟达2021财年的营收是166亿,到了2025财年,营收增长到了1304亿,增长了9倍多,同时英伟达的市值也从2021年初的13块(复权价)涨到了最新的174,两者的涨幅是比较一致的。
亚马逊在1999年科网股泡沫最顶峰时市值达到了259亿美元,营收大概在1.6亿美金左右,到了2001年跌到最惨的时候市值跌到了18多亿,而营收增长到了32亿美金。2011年,亚马逊重新回到259亿美元,把科网股最顶端的投资者解放出来,合计花了11年,到2025年最新,亚马逊营收7000亿左右,是1999年的3000多倍,市值2.36万亿美元,是科网股泡沫最顶端时期的100倍。
从英伟达跟亚马逊的例子可以看出来,现在这轮芯片半导体、自主可控板块的上涨是类似于1999年科网股的,而不是最近美股的这轮ai热潮。
假设寒武纪在未来20年成为中国的英伟达,营收是现在的3000倍,市值是现在的100倍,也很有可能会重新走亚马逊的老路,先来一轮大爆跌再慢慢爬上去。
从亚马逊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来,泡沫顶端的止损一定要坚决。不然旗杆一挂可能就是十几年。
把一半的2个美股医药买了百济神州。
这几天的交易有点多,也有点让人看不懂,但是如果把几笔交易的中转对象换成现金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前几天我把港股中芯国际换成了美的,又从美的换到了阿里,美的的出现时间很短,就没几天。前几天我把海光换成了美股医药,昨天又换到了百济,中间拿美股医药中转了一下。
为什么这么操作呢?
因为上涨过程中拿现金是非常危险的,可能中间隔个1-2个星期,手中的现金就“贬值了”,买一些上涨波动稍差,但是总体也是上涨的标的来替代现金,风险会小一些。最近的美的跟美股的医药都有类似的特征,小幅上涨,整体波动小。
那么为啥当时没有直接把中芯换阿里,或者海光直接换百济呢?因为没想好,或者说指标看还是差点意思,就相当于把仓位释放出来,等待新的机会出来,等机会出来了再买。
最近市场变化大,对交易来说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如何平衡好整体仓位,做到在整个牛市中不掉队是很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