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杀之后,估值归位之前:威高股份,静水深流

用户头像
星空中的漫游者
 · 北京  

市场永远走在情绪前面,价值却总在最后才浮出水面。一家企业,在政策风暴中经历利润重压,却没有放弃进化的勇气;当旧逻辑崩塌,新结构悄然生长,它已经不再是那个靠低值耗材吃饭的威高。而价格,仍停留在旧世界的废墟上。

一、被集采重锤后,它没有倒下,反而稳住了阵脚

集采是这轮医疗改革中最具杀伤力的政策。它的到来,对以通用医疗耗材为主业的$威高股份(01066)$ 而言,犹如骤雨临身。但真正考验企业价值的,不是能否永远增长,而是在困难面前,能否稳住核心,挺过低谷。

2022年,威高实现归母净利润27.64亿元,达到历史高点。
但仅一年之后,2023年利润大幅回落至20.02亿元,同比下降27.57%。
到了2024年,利润略有回升至20.67亿元,增长3.24%;
而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0.08亿元,同比下降8.96%。

从表面看,是盈利能力的断崖;从本质看,是企稳与重构的开始。

收入层面更为稳定:

2022年:137.47亿元

2023年:132.29亿元

2024年:130.87亿元

2025年上半年:66.44亿元,同比增长0.1%

营收未大幅萎缩,说明公司在通用耗材领域仍具规模壁垒;而利润的下滑,则是价格让利与业务结构调整的结果。这不是濒临崩溃,而是从容转身。

二、骨科、药包与血液业务,正在悄悄接棒增长引擎

真正的转变,往往不会在喧嚣中发生,而是在静默中完成。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三大新兴业务的表现如下:

骨科业务收入7.33亿元,同比略降1.6%,但分部利润却增长74%。这是典型的利润质量改善型业务,意味着更高的单位毛利、更强的产品力,正逐步取代传统品种。

药品包装业务实现收入11.7亿元,同比微降0.1%,受益于中国创新药长期发展趋势,增长基础稳固。

血液管理业务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8.1%,在公司多个板块中独树一帜,是未来成长的明亮之光。

曾经作为现金牛的通用医疗耗材,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33亿元,同比持平;说明其地位稳固,但已不再具备增长张力。

从分部结构看,公司正从规模为王的低值耗材格局,转向高附加值、多元化的利润生态。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蜕变,而市场尚未对其给出合理定价。

三、手握重金,年年分红,这家公司静静站在分红梯队最前列

在风格切换、资金避险、红利策略被热议的当下,威高的现金流与股东回报,呈现出令人安心的质感。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有现金92.69亿元;
总负债为104.5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8.9%;
净资产达到256.9亿元,流动性极其充沛。

分红方面,公司近年来显著提高股东回报率:

2023年分红比例为40%;

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50%;

2025年上半年,每股派息0.0969港元,年化股息率达到3–4%之间。

对于一只PB仅为1倍、PE仅为12倍的龙头企业来说,这样的现金分红水平,已构成一道切实的估值底垫。

这并非一种讲故事的红利,而是基于真实现金流的回馈;不是偶发的利益施舍,而是制度化的股东友好战略

四、估值趴地,情绪过头,而它的价值,刚刚苏醒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262亿港元,静态市盈率约12倍,市净率仅为1倍。在行业中位数PE仍维持在18倍以上的背景下,威高的估值,显得异常保守。

这一保守,并非公司基本面出现实质性恶化,而是市场情绪尚未修复。

但假设未来两年,公司利润回升至25亿元港元水平(仍低于2022年高点),市场给予其15倍市盈率估值,对应市值可达375亿港元,对比当前价格存在50%以上空间。

而这一过程中,分红依旧源源不断,成为稳健投资者拿得住的内核。

在估值与情绪的夹缝中,它悄然站成了一只典型的戴维斯双击潜伏股:
底部的估值,初步企稳的业绩,真实可期的现金流,和逐步升级的业务结构。

错杀之后,是重估的开始

市场可以犯错,但时间不会。
威高股份的故事,不是爆发式的高增长传奇,也不是资本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逻辑。

它是那种安静扎根、重构结构、稳步修复的公司——
一如溪水入海,表面平缓,暗潮涌动。

在多数人犹豫观望的时候,它的估值已经跌到了情绪底部;
而真正属于它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

我们寻找的,是那些不受市场短期评价左右的公司。

威高股份,恰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