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液冷/AEC更新】
Q: 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情况如何,对 AI 算力需求有什么影响?
A: 北美四大云厂商(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的资本开支呈现全面上调态势。其中,微软、Meta、谷歌等在财报中明确表示 AI 领域的投资正在加速,云业务收入增长超出预期,但 AI 算力供不应求的问题依然突出,预计这一紧缺状况将延续至 2026 年。具体来看,Meta 的资本开支从原本的 751 亿美元上调至 850 亿美元,且预计 2025 年将达到千亿级美元水平,这样的表述显示出其在 AI 基建投入上的激进态度。微软则强调 AI 投资仍在持续加速,而云收入增速受限于 AI 基础设施的产能,这进一步凸显了当前算力存在的瓶颈。谷歌和 Meta 均明确表态,2026 年的资本开支将出现 “更加明显” 的增长。云厂商资本开支的上调,充分反映出他们对 AI 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通过加大投入来缓解算力瓶颈,从而支撑业务的持续发展。
Q: AI 投入与云厂商主营业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A: AI 投入与云厂商的主营业务之间形成了显著的正向飞轮效应。AI 不仅推动了模型能力的提升,更对主营业务起到了强大的赋能作用。以 Meta 为例,其广告业务通过 AI 技术优化广告排序与推荐效率等环节,实现了业务增长,由此形成了 “AI 投入→降本增效→创收→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这意味着云厂商通过加大在 AI 领域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业务运营效率,进而增加收入;而收入的增长又能为进一步加大 AI 投入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业务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一个持续强化的循环体系,助力云厂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Q: 2025 年光模块市场需求情况如何?
A: 2025 年光模块市场需求呈现出明确且强劲的增长态势,不同规格的光模块需求均有显著亮点。其中,1.6T 光模块的需求确定性大幅提升,预计全年需求将超过 700 万只,主要需求来自谷歌和英伟达,Meta 也有部分需求,其放量节奏比预期更快,未来 Meta、微软等厂商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采购量。800G 光模块仍是市场重要的增量来源,2025 年需求预计将超过 4000 万只,值得注意的是,仅 Meta 一家在 800G 光模块上的需求就独占约 1500 万只,远超其他三家云厂商的需求总和,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 Meta 在 AI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
Q: 光模块产业链的投资主线有哪些?
A: 光模块产业链存在三条清晰的投资主线。主线一是龙头优先,核心企业包括中际旭创和新易盛。中际旭创作为 1.6T 光模块的核心供应商,与北美大客户深度绑定,预计 2025 年净利率有望提升至 30% 以上,净利润或将上修至 178 亿元,当前估值不足 15 倍,具备显著的上行空间。新易盛是 Meta 的核心供应商,预计 2025 年 800G 光模块出货量达 800-900 万只,1.6T 光模块出货约几十万只,净利率维持在 40% 的高水平,净利润有望达到 130-140 亿元,估值具有较强吸引力。主线二是二线厂商受益于需求外溢,在头部厂商产能紧张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向二线厂商溢出。天孚通信作为 1.6T 光引擎的核心供应商,将受益于产品放量;剑桥科技、东田微、联特科技已有北美供应基础,未来有望切入 800G/1.6T 供应链,其中剑桥科技在思科的推动下,2025 年 800G 光模块出货量有望达 150-200 万只。主线三是上游核心器件配套企业受益,源杰科技是中际旭创 1.6T 光模块上量的核心 EML 芯片供应商,2024 年产能准备达 1000-1500 万只,2025 年有望达 3000 万只以上,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收入有望达 10 亿元,净利润 3-4 亿元;太辰光、中航光电(瑞可达)的 MPO 连接器、高速线缆需求同步增长,仕佳光子的 AWG 芯片受益于新易盛等厂商出货带动,长飞光纤的 AOC 业务具备独立增长逻辑。
Q: 液冷市场的空间有多大?
A: 液冷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单个英伟达 NVLink 机架的液冷价值量约为 80-100 万元人民币,按照 5 万台机架的规模测算,整体液冷市场空间可达 500 亿元。从细分领域来看,CDU(冷却分配单元)的市场规模约 200 亿元,冷板市场规模 150-200 亿元,快插接头市场规模 50-100 亿元。如果将 ASIC 芯片的配套需求计入其中,液冷市场空间有望翻倍至千亿元级别。随着 AI 算力设备的不断增加,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持续攀升,对高效液冷解决方案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因此液冷市场的潜力十分可观。
Q: 中国厂商在液冷领域有哪些突破?
A: 中国厂商在液冷领域的突破进展十分显著。英维克已经获得了 Meta 的意向订单,涵盖冷板、快插头等核心产品,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液冷厂商正式进入北美 AI 供应链,为其打开了广阔的成长天花板。此外,还有其他潜力厂商正在积极布局液冷市场,东阳光与中际旭创深度合作,专注于液冷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前正积极对接北美客户;川润股份布局液冷管路系统,并积极开拓 UQD(液冷单元)产品;飞龙股份则研发 GPU 专用水泵,成功切入液冷核心部件领域,这些厂商的布局为中国液冷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增添了动力。
Q: 液冷板块中,除英维克外,其他厂商的认证周期多久?
A: 在液冷板块中,除英维克外,其他厂商的产品认证周期通常为 6-12 个月。目前,东阳光、川润股份等厂商已经进入客户对接阶段,按照行业普遍的认证周期推算,这些厂商有望在 2025 年逐步实现产品放量。这意味着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验证和资质审核后,这些厂商将有机会获得客户订单,正式参与到北美液冷市场的竞争中,为其业绩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Q: AEC 产业目前的发展趋势如何?
A: AEC 产业整体呈现向好的发展趋势。Meta、亚马逊、微软、Oracle 等核心客户持续加码 AEC 需求,相关订单从 2024 年第三季度起进入需求端,预计第四季度及 2025 年将持续增加采购量。在技术方面,AEC 的速率与长度实现同步升级,5.64 米 AEC 已于 2024 年 8 月进入部分厂商的内测阶段,这一比此前预期的 2026 年大幅提前;7 米 AEC 即将量产,主要应用于机柜间(Rack-to-Rack)连接,进一步拓展了 AEC 的应用场景。从市场空间来看,2024 年四家云厂商针对 AI 芯片的出货量预期约 500 万片,按照 AEC 与芯片 1.5:1 的比例测算,2024 年 AEC 出货量达 800 万条,远高于年初预期的 500 万条,市场规模约 21 亿美元;2025 年随着亚马逊、谷歌、Meta 等厂商新建或扩产 AI 基础设施,预计 AEC 市场规模将实现翻倍增长。
Q: 有哪些 AEC 重点推荐公司及关注厂商?
A: AEC 领域的重点推荐公司是瑞可达。瑞可达的电源线缆已成功进入英伟达的合格供应商名录,目前正与腾讯、Meta 积极对接,有望切入海外 AEC 供应链;同时,瑞可达与中际旭创合资推进 AEC 业务,在渠道资源与技术研发上获得了龙头企业的支持,业务进展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值得关注的厂商包括兆龙互连和金信诺,它们是 AEC 线材的核心供应商,随着 Cradle 等海外龙头厂商 AEC 出货量的提升,兆龙互连和金信诺有望借助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从中受益,实现业务增长。
Q: 中际旭创 1.6T 的份额是否具备持续性?
A: 中际旭创在 1.6T 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具备较强的持续性。中际旭创在 1.6T 光模块的技术路线选择、与核心客户的绑定程度以及量产能力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谷歌、英伟达等大客户的核心供应商。其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形成的竞争优势、与大客户长期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以及强大的量产能力和稳定的产品交付能力,能够持续满足客户在 1.6T 光模块上的需求,因此在 1.6T 光模块市场中有望保持较高的份额。
Q: 源杰科技 EML 芯片是否面临国产替代压力?
A: 目前源杰科技的 EML 芯片面临的国产替代压力较小。源杰科技在 1.6T EML 芯片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较高,并且与中际旭创保持着深度的合作绑定关系。中际旭创作为 1.6T 光模块的核心供应商,对源杰科技的 EML 芯片存在较大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源杰科技的 EML 芯片在短期内不易被其他厂商替代。此外,未来 200G EML 芯片还有望成为源杰科技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Q: Meta 资本开支激进,是否可持续?
A: Meta 资本开支的激进态势具有可持续性。Meta 的 AI 战略方向明确,且其核心的广告业务已显现出 AI 赋能的显著效果。通过 AI 技术优化广告排序、精准推荐等环节,Meta 的广告业务效率得到提升,实现了业务增长,创收能力显著增强。这种通过 AI 投入带来的创收能力,能够为其在 AI 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高投入提供有力支撑,形成 “AI 投入→业务增长→创收增加→再投入 AI” 的良性循环,因此 Meta 资本开支的高增长具备可持续性。